如皋探妹(看花灯)、探(谈)梅(调)、谈媒、痰迷、五更同心结

jierryed4年前 (2021-07-16)谈歌论道假考古587

如皋民歌《如皋探妹》,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流传远达黑龙江省仍不易其名,而且音调结构相近,东北地区的二人传《探妹》、内蒙古西部地区乌兰察布盟小调《探妹》,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特征。曲调如是,内容也大体相近。它能跨越地域,广泛流传在黄河、长江流域,据统计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东北三省、陕西、宁夏、甘肃、内蒙、新疆、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都有传唱,虽然歌词略有变化,但曲调没有变异,全国都是一个调!这在民歌的流传中是一个比较罕见的现象。
 

      《探妹调》在外地也叫《探妹》、《单探妹》、《探小妹》、《探妹子》、《双探妹》(男女对唱)、《四月探妹》、《四季探妹》、《六月探妹》、《十探妹》、《十二月探妹》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在江苏如皋亦称“谈媒调”,在如皋民歌中属于小调曲目,如:点磨台,劝丈夫,如皋探妹,倒花篮,散花调等等。

      在北京属于北京小曲。这支小曲常在花会中演唱,据李家瑞先生1933年编著的《北平俗曲略》记载“北平迎神赛会,常有这种玩意儿(跑旱船)……亦杂唱各样小曲,《十三月探妹》流传最广。”一位老人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1925年大年初一,家里请来一些舞狮子和跑旱船的,艺人们一进门就把狮子头套在头上,前呼后拥给老爷、太太拜年……一个好看的女子站在假船中,双手扶船沿,边扭边唱,一中年男子持彩条鞭对唱:“正月里探妹正啊月正,我带着小妹子逛啊花灯,花灯一大溜啊,妹子,洒你一身油啊!伊啊呀哎呦……”

 

      在北京老一代人口中,这首小曲也叫“谈梅”,因为唱到“探妹”两字时发的“谈梅”的音。小曲儿唱家赵俊良先生说,这是北京一首少见的“倒字儿”小曲。据“谈梅”又编出了“二十四月痰迷”,唱什么“十四月痰迷大麦黄,我代小妹妹上北洋,撞见袁世凯,妹呀,代你到上海,哎呀哎子呦”,成搞笑歌曲了。
 

1923年唱本上的歌词:

截图02.jpg





截图03.jpg

截图04.jpg

  在二人转的小帽中,《探妹》有两种唱法,男女对唱用的是传统老词,单人演唱用的是《十二月古人名》的词,唱得是《西厢记》、《独占花魁》、《王二姐思夫》、《王三姐剜菜》、《李三娘受苦》、《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马皇娘》、《穆桂英/杨宗保》、《蓝桥会》、《孙二娘开店》等民间传说故事,加花润色,一唱三叹,独具黑土地风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各书局、书社印行的民歌选集中,收有其时在各地流行的众多时调小曲,这些时调小曲内容非常丰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百态,是文学、历史、娱乐、社会心理等专业研究的重要材料。刘德记书局发行的《时调新曲》(目录页题作“时调新曲本”)中,收有《如皋对口新痰迷》、《新出二十四个月痰迷》,《如皋对口新痰迷》的开头是:正月多痰迷正月正,叮咛爱人小郎君。闲暇日子来顽耍,哥哥呀,脚底下要存神。
 

      上世纪60年代由张仲樵、莫飞编著的《苏北小调常用曲调》中,收有“探妹调”三种,编著者即指“这首曲调又名《谈媒调》”。
 

      北京小曲名家赵俊良的专辑的《十二月探妹》后面有括号,内写“谈梅”,这是此小曲的调名。“探妹”在江苏沭阳至今仍然有人传唱,不过称作“洋谈梅”,“洋”者,是指其外来曲调的身份。

       现存最早的居然是一段影像,来自南卡罗莱纳大学 影像研究资料库,时间在1929年,街头卖艺的三人表演,曲调与现在的几乎没什么不同,词也与老词差不太多。




  


(探梅调·哎呦妈妈(刘福生))


  
(探梅调 -- 明媒争娶(王汝刚))

周璇的《五更同心结》和其他版本合辑在此:点这里


标签: 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