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靛花》《放风筝》《码头调》《大九连环》《姑苏风光》《知心客》《天涯歌女》

jierryed4年前 (2021-08-01)谈歌论道假考古1840

“剪靛花” 也称“剪剪花” 、“码头调” 、“下盘棋” 、“下河调” 、“九连环” 等等。 '上河调’ 是“剪靛花” 的变体.

清乾隆、 道光年间的《霓裳续谱》和《白雪遗音》 中就载有【剪靛花】 唱词70余首, 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明代万历四十八年抄本《钵中莲》 传奇中, 在其第四出《赠钗》 的过曲中, 用【剪剪花】 曲名。 其词格为: “毫无表记送情郎, 一副金钗小凤凰, 怜念我衷肠。 啊呀啊呀呀。 ’ 《霓裳续谱》 中共收录【剪靛花】 30首, 【剪靛花带戏】 1首, 【剪靛花尾】 2首, 【剪靛花便音】 2首, 【满洲剪靛花】 2首, 《白雪遗音》 中共收录【剪靛花】 35首,清嘉庆二十三年刊刻的《借云馆小唱》 中, 记载有一首【京剪靛花】 , 这支曲牌有词有谱, 是【剪靛花】 有记载以来出现的最早的曲谱, 

【剪靛花】 在流传的历史过程中, 因各种因素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如按流传地被称为【京剪靛花】 、 【山东调莲花落】 、 【扬州调】 、 【上河调】 、 【下河调】 等; 按谐音被称为【姐姐花】 、 【尖尖花】 、 【减减花】 、 【上合调】 等: 以歌名代调名的有【妈妈好糊涂】 、 【姐儿调】 、 【玉美人】 、 【放风筝】 等; 简称、 泛称又被叫做【剪调】 、 【剪花调】 、【荡调】 、 【码头调】 等

如:【颠开花】 《十五朵花》、【剪靛花】 《二十四糊涂》、【剪靛花】 《十朵花》、【大沽调】 《下盘棋》、【山东调莲花落】 《沉闷闷》、【剪靛花】 《割韭菜》

明《钵中莲》 传奇中, 使用【剪剪花】 曲名, 这是我们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寻觅到此曲牌最早的踪迹;到乾隆六十年, 《扬州画舫录》 中, 才首次出现【剪靛花】 曲牌名,曲名在经历过【剪剪花】 、 【颠开花】 、 【网调】 、 【剪绽花】 后才在文献记载中出现, 并流传至今。 

【剪靛花】 唱词每段的后两旬字数基本都少于前两旬, 前两句多叙述事件, 后两句为表达思绪, 有虚腔衬词, 后两句是前两旬的减(剪)字句。 之后, 【剪靛花】 又被记载为【减减花】 或许也与此有关。

“剪靛花” 以宫调式和徵调式居多,其中宫调式【剪靛花】 的数量大于徵调式。 另有羽调式和商调式为数不多。【剪靛花】 产生之初的曲调应为宫调式, 徵调式以及其他调式的【剪靛花】 是后来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剪靛花】变化多于继承、 个性多于共性,是词曲各不相同但基本框架相同的一类歌曲宗族。流传各地的【剪靛花】虽然差别很大, 但其基本的旋律特点保持了一致性,

 【剪靛花】 家族所囊括的曲调数量是庞大的, 称谓更是各式各样, 其在流传的过程中, 误将其歌词的名称作为曲牌名称记载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如“姐儿歌"、 “二十四糊涂",唱词都以“姐儿” 二字开头,如《姐在房中沉闷闷》 、 《姐在房中织红绒》 、 《姐在房中梳油头》 等。“二十四糊涂"又叫“妈妈好糊涂",每段的第三旬唱词均为“妈妈好糊涂"。还有 《丢戒指》 、 《下象棋》等,李家瑞在《北平俗曲略》 中记载【剪靛花】 曲牌时提:“在北平, 凡是词句风骚, 音调浮荡的曲子, 都得称为荡调,剪靛花一类的曲子, 都具有这两个条件, 所以也都被人称为荡调。” 北方的歌系中如:《放风筝》 《回娘家》《卖饺子》《摔西瓜》《丢戒指》《小看戏》等较为著名。《打牙牌》、《倒贴》、《姐在后院掐荆芥》是它的同一变化,《垂金扇》是另一变体。

   在流传的过程中, 随着唱词和曲调的变化, 人们将【剪靛花】 的曲牌名按曲义表达的习惯标为其他的名称, 如【码头调】 、 【下盘棋】 、 【放风筝】 等, 从而产生了其他的调名, 实则都是【剪靛花】 调的变体。【剪靛花】 同一曲调家族, 如以首句唱词命名的【姐儿调】 、 【二月春光】 , 以唱词的谐音命名的【剪甸花】 , 以流传地区的地名命名的【京剪靛花】 、 【山东调莲花落】 、 【扬州调】 等, 以唱词内容命名的【放风筝】 、 【绣荷包】 等, 【剪靛花】 在明清时期常在漕运码头传唱, 因此, 又被称为【码头调】 。 明清俗曲中有一称为【马头调】 的曲牌, 因【码头调】 与【马头调】 谐音,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 有人误认为【马头调】 就是【码头调】 , 两首曲牌实际在词格和曲调上完全不相同, 是两首独立的曲牌。

【剪靛花】 也在不同的说唱音乐品种中,尤其是明末清初形成的许多曲牌体说唱曲种, 如单弦牌子曲、 聊城八角鼓、 扬州清曲、 四川清音等, 在一些地方戏曲音乐中, 常能见到其踪迹, 如山东吕剧、 河南曲剧、 云南花灯、 广西彩调等剧种。 在某些地区又被称为【靠山调】 ,其旋律和唱词跟【剪靛花】 有承袭关系, 是【剪靛花】 的一种变体。同同时它也深入到民族器乐的领域中,如古筝曲《剪靛花》 就是由流行于河南安阳地区的【剪靛花】 曲调变化而来。

乾隆五年的《扬州竹枝词》 中记载:“成群三五少年狂, 抱得洋琴只一床。 但借闲游寻夜乐, 声声【网调】 唱吾乡。 "①【网调】 即【剪靛花】 调, 是指流行于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带的土腔, 因此又被称为【下河调】 。 由此可见, 在清初时期, 【剪靛花】 已经流传到苏北一带, 并在此地形成了特有的称谓。

明代中期, 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和港运码头已成为俗曲传唱的集中地,明清俗曲的兴起和发展, 本身就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因此, 一些漕运码头和城市也正是俗曲传播最为兴盛的地方, 如临清、 扬州、 南京等, 这也是为何【剪靛花】 又被称为【码头调】 的原因。江浙地区流传的【剪靛花】 曲调则大都标为【码头调】 ,如:江苏苏州的《姑苏风光》 、 上海的《上海码头》等。 这跟浙江地区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码头是相关的; 歌曲《放风筝》 在山西、 河南、 黑龙江地区则被标为【放风筝】调。 这类题材的衍变在清代后期就已经开始, 并流传至今。而且各地的《放风筝》并不都使用“剪靛花调”,有时也使用各自的地方曲调。

放风筝 河北 剪靛花调


另有一种说法:码头调”,随着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船工们及卖唱谋生的艺人充当了传歌人的角色,他们把这首江南水乡的曲调首先传到河北一带。作为一首流行较广的时调,它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成为广泛流行于北方的俗曲。

古时民歌名称的记载通常是将曲牌名和曲名一起记载的, 如江苏民歌《姑苏风光・码头调》(【码头调】 即【剪靛花调】 )。

《大九连环》又名《姑苏风光》 或《苏州好风光》。原为民歌、曲牌联唱,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调》、《鲜花调》、《湘江浪调》、《码头调》等组成。经整理的这一套曲共有六段 。由《知心客》、《叠断桥》、《四喜调》、《湘江浪》、《 绿花绿节》、《翻七调》等组成。

《翻七调》又名《翻歌》、《十二月花名》,是流行于江南的吴歌。

其实,《江阴翻七调》在清康熙间就已流行,20年代至40年代,苏滩艺人编制了(大九连环)唱词,其中首尾 《剪靛花》的唱词结构为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加衬词重复后五字,古已传之。相反地倒是《知心客》将《姑苏风光》的第三、五句“两处也风光”五字改为“我伲永远不分离”七字句,不能本末倒置,以为《姑苏风光》是《知心客》 将“第三、五句改为`2 十 3’的五字句了。所以,《知心客》要后于《姑苏风光》。

  清康熙间的《江阴翻七调》即后来的《大九连环》,今日之《姑苏风光》  。它包括(剪靛花) 一 (叠断桥)一(挂金锁) 一(鲜花调》一( 罗江怨)一(湘江怨 )一(剪靛花尾) ,共六支曲牌。( 张仲樵《著名曲牌剪靛花的传统称谓及转变》)

——【大九连环】——

[ 大九连环 ] 源自何时何地,今天不得而知,但它的确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 并在流传中常常有 “歌代调名”、“词代调名”的现象。 在江苏,由首段起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得名的《姑苏风光》是 [ 大九连环 ] 的典型代表曲目,其曲词大体是根据《白雪遗音》卷二页四十二 [ 满江红 ] (牌名有误,下文详辩)之《十二月》的曲文饰头加尾,再结合苏州地方风俗的方言演化而成。 

[ 九连环 ] 是我国明清以来流传于全国的曲调(牌)名,是借用了我国古典智力玩具“九连环”之名来命名的。其体裁形式有二:一是民间小曲曲调(牌),主要流传在中国南方;二是民间吹打曲,主要流行于浙东黄岩地区。 因有九首曲牌联缀组成而得名。 曲牌有 [ 劝劝酒 ][ 上游子 ][ 闹五更 ][ 下游子 ][ 三五七 ][ 江儿扎 ][ 文披 ][ 武披 ][ 红绣鞋 ] 。乐曲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所用乐器有长尖、唢呐、鼓、小锣、小钹、大钹、大锣。

作为小曲名,九连环在名称上有“大、小”之分,在结构上有“套、支”之别。 套数九连环是一组民歌的总称,亦名大九连环,其中的“九”是取中国古代以“九”作为“阳数之极”,表示“多”的意思,并非定数。 [ 大九连环 ] 中各曲牌在连缀时宫调可同可异,一首唱完接唱另一首,类似套曲或组曲结构。 笔者以为其名称借用益智玩具“九连环”则表其套数中各曲牌“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之意。 比如,流传在浙江一带的 [ 大九连环调 ] 就是由 [ 码头调 ][ 满江红调 ][ 鲜花调 ] 与 [ 湘江浪调 ] 等组成;流传于江苏苏州一带的 [ 大九连环调 ] 是由 [ 码头调 ] (实际为 [ 剪剪花 ] )、 [ 满江红 ] (实乃 [ 叠断桥 ] )、 [ 六花六节 ] (又称 [ 冷打调 ] )、[ 鲜花调 ] (又称 [ 双叠翠 ] )、 [ 哈哈调 ] (实为 [ 罗江怨 ] )、 [ 湘江浪 ](实为 [ 叠落金钱 ] )和 [ 码头调 ] (也是 [ 剪剪花 ] )等六个曲牌组成。 支曲的 [ 九连环 ] 则是指流传于福建一带的民间小曲(小调),也叫 [ 小九连环 ] 或 [ 福建调 ] ,多惯称 [ 九连环 ] ,以别 [ 大九连环 ] ,非套数。 笔者以为其名称与“唱'九连环’带'嘟噜’”(《梦华琐簿》,清·楊懋建)有关,此曲调结尾处常带着迂回而灵巧的“滚舌音”(《京都竹枝词》清·嘉庆 22 年,得硕亭),俗称“花腔”,曲中所表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正与解益智玩具“九连环”时那种反反复复、分分合合、变化多端之态吻合。

[ 大九连环 ] 的工尺谱在明清没有留存,其最早词谱见于民国 15年(1926 )浦梦古编的《中国音乐谱》第二集第 16页,原谱标明:“此谱非旧谱,乃现今流行之谱,吴寿生传谱,浦梦古润饰。


王美云-大九连环(蓓开唱片)


蒋素贞-大九连环(大中华唱片)


蒋素贞-小九连环(大中华唱片)


—— 【姑苏风光】 ——

《姑苏风光》最初见于1926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

吴 畹 卿 ( 1847-1926 )传 谱 、杨 荫 浏 ( 1899-1984 )记谱的 [ 满江红 ] 与上海宝山、浙江余姚的同名歌 [ 满江红 ] 的词格及内容都约略相似,可以看作是后来《姑苏风光》的原型。

苏州民歌小调大九连环 《姑苏风光》, 以及弹词开篇大九连环 《苏州好风光》 ,属于江苏省的苏南色彩区(歌曲地域分类),苏州市《姑苏风光》 宫调式五声音阶 ,无锡市《九连环》 宫调式五声音阶 ,此首“剪靛花” 作为独立小曲, 连缀到套曲《姑苏风光》 的首尾乐段, 与其他五首小曲共同勾勒苏州四季的宜人风貌。  

它们的结构都是有 《码头调》 《满江红 》 《六花六节调 》 《鲜花调 》 《湘江浪调》 及再现的 《码头调》 六个部分构成 。乔建中指出 “歌词由一个四句体的 “引子 ” 和一个完整的 “十二月花 ” 组成。引子所用的 《码头调》 又称 “剪剪花调 ” , 一至四月用 《满江红》 调, 即 《叠断桥 》 曲牌, 该曲牌因歌腔和衬句穿插出现, 以一 “叠 ”一 “桥 ” 、 又 “断 ” 又 “连 ” 的结构模式而得名, 并传遍全国各地 。五月用 《六花六节调》, 六 、 七、 八月用 《鲜花调》, 九 、十月用 《湘江浪调》, 最后再回到 《码头调 》 唱十一 、 十二月, 与 “引子 ” 呼应 。”

《姑苏风光》(沈雪芳唱,张仲樵记录)。它与《中国音乐谱》中之工尺比较接近,是对工尺谱的曲调框架作了初步修饰的流行版本。 还有苏州杨乃珍唱、孙惕记录的《苏州好风光》一曲,是在上谱之基础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润色,还有,苏州朱惠芬演唱的《姑苏风光》版本 ,与沈雪芳演唱的版本在曲调和结构上大体相似,但其中省略了曲牌 [ 哈哈调 ] ,仅由其他五个曲牌组成。朱惠芬版本中显然缺省了 [ 哈哈调 ] ,可歌词的内容是完整而统一的,是以“十二月花名”为序演唱了苏杭宜人的四季美景。


姑苏好风光(大九连环) 朱慧珍 


姑苏好风光(大九连环) 杨乃珍


姑苏风光--未知演唱者


——【知心客】——

《知心客》 是由号称“琴王”的张仰求 (太仓南郊人) , 根据吴歌旧曲改编而成的。张仰求是家住太仓南郊镇西埠桥瑰一个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此人擅唱民歌小调,擅拉江南丝竹乐曲,在江南一带颇有名声。昆山、常熟、江阴、崇明、青浦、苏北等地都曾请他去传艺,并为上海歌妓孙丽红伴奏演唱《知心客》。它的第一段原词是“天缘吓,巧遇知吓知心客,奴的终身许了他,郎吓,咳嗽勒里困勿着(苏州话,意谓正在咳嗽睡不着)暖暖吓,郎吓,咳嗽勒里困勿着。”(以下范醉春那一版就是)

所谓“吴歌旧曲”,概指在《知心客》流传之前就在当地流传的民歌《十姐梳头》和《新打快船两面黄》,更早的起源可能是太仓的双凤民歌《好一朵鲜花》。

张仰求根据明清著名小调(剪靛花)加以填词,反映妓女生活的《知心客》歌,被说成是《知心客调》,这正是多年来很多人运用民歌中某个调子加以填词,往往把原调名甩掉,用歌词中第一句曲文取名,代替调名,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应该是(剪靛花)●《知心客》,既有歌词调名,也有歌名

至于《知心客》是从《大九连环》改来的还是从上述几首民歌改来的?或者两方面都有影响?不妨抽去《知心客》这一环节,则很清楚,小调《大九连环》也好,太仓周边的民歌也好,都是与“码头调”非常交集的,都是《剪靛花》这一歌调家族在各地各时期的衍生。由于《翻七调》还有那些民歌都不太能听到留存的音频,《天涯歌女》在这一点上恰恰可以作为很适合的一条反证。


知心客 张月兰 蓓开 91105


知心客(1-2) 范醉春 高亭 Tab9/10


滑稽知心客(1929 年) 陆希希、陆奇奇 蓓开 91229


改良知心客(1930 年) 江笑笑 胜利 54277B(未见录音)


鞠秀芳 江南民歌 好一朵鲜花


—— 【天涯歌女】——

由《知心客》及《姑苏风光》“码头调”衍生出的《天涯歌女》,旋律中的主要音调和苏州民歌小调 ·大九连环 《姑苏风光》 开头中的码头调曲调相仿 。

《天涯歌女 》 曲调可以说即改编自(剪靛花)●《知心客》。相近时期的歌手和此后的歌手也有不少翻唱【剪靛花】曲牌的歌曲。我们不是作曲家肚子里的蛔虫,一概指作是翻唱了《天涯歌女》,那就太'强横’了。


周璇 - 天涯歌女  B155 


李丽华 - 好事多磨

 

李丽华 - 花荫相逢


白英(邓白英)流浪天涯


尤敏 -人生谣


董佩佩 - 琵琶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