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古长调《乌赫尔图·灰腾》到艺术歌曲《牧歌》

jierryed4年前 (2021-07-16)谈歌论道假考古923

在蒙古长调中,有许多是因了忧郁的情感而生发出来的。如《诺恩吉雅》、《孤独的驼羔》、《鄂托克的西边》、《三百六十一只黄羊》等等。有人论道蒙古民歌的三层:悠远是一层,苍凉悲抑是一层,绸缎似柔软的心肠又是一层。其实也未论尽。。。。。。,

在草原上听到那一个个民歌手演唱的一首首蒙古族民歌,情感表达的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感人,那样的催人泪下,这在舞台上是见不到的;他们演唱的那一曲曲悠长而嘹亮的牧歌,能传至七八里远,能唱到两个点e,这是在大草原放牧生活中练出来的,声乐课堂上是教不出来的;一首数十段甚至数百段的叙事体民歌,虽然只用一个曲调演唱,但在他们声音轻重的控制、节奏缓急的处理之下, 让你不感到一点枯燥与乏味。这些感觉,假如你没到草原听这些民间歌手的演唱,绝对是感受不到的。

很是赞同上面的说法。

巴尔虎草原民歌《乌赫尔图·灰腾》(由牧民 额尔敦朝克图 创作)[注:也有版本是歌唱被大火烧死的弟弟。]


时常浮现在眼前的

乌赫尔图.灰腾啊

相依相伴的妹妹呀

怎会有这般不幸的命运

孤独的山坡上

燃起的那场火啊

怎会夺去我心爱的妹妹

美丽的容颜



1.这里先出现的是《乌赫尔图辉腾》的歌曲和作者“额尔敦朝克图”的来源:

      这首歌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初,至今在那个叫乌赫尔图辉腾的地方,作者的后人还在传扬着关于这首歌的故事。以下是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巴尔虎草原记述的节选: 
      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叫乌和尔图辉腾的地方。这里山是绿的,地是绿的,太阳和风也仿佛是绿的。绿色不由分说地染深了我一腔的爱恋。巴达玛老人的牧包很漂亮,像倒扣的银杯洁白闪光。包后堆放着毫无气味的牛粪柴,包前是拴马桩和勒勒车,那竖立的套马杆支撑着一块天空。巴达玛老人讲起她的阿爸,她脸上刀刻似的皱纹里挤满了岁月的风霜和深情。她的阿爸额尔德尼朝克图,是草原上颇有名气的长调歌手。20世纪之初,一场疯狂的野火夺去了额尔德尼朝克图的恋人道力格尔姑娘的生命,这使他肝胆俱裂,悲痛欲绝。他骑马不停地狂奔,他夜夜坐在泉水边思念,他编唱了长调《牛泉和冷泉》的哀歌:“我离开了湖边来到新的草场,可是我的马群不肯吃草,捧起盛满奶食的碗,可是我却无法下咽,我到处寻找你的踪影,我的心永远都无法安稳……”不久这首长调就传开了,牧民们唱着这刻骨铭心的爱情,也用这长调祈祷生命、祝福草原。后来,不知道经过多少次的编配,变成了名扬海内外的《牧歌》。巴达玛老人说,《牧歌》源远流长,历经沧桑,在草原上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其次才是《牧歌》的来源,这和李劫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看李在百度的简历就清楚了。和“创作”更不挨边!!

   1947年,冀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赤峰创建,它是延安鲁艺的分支。在1947年至1949间,以院长安波为首的鲁艺师生,曾用很大的精力,对流传在内蒙古东部区的蒙古族民歌进行抢救、发掘及整理、译配,并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之际,先后出版了两部民歌集:一部是《蒙古民歌集》;另一部是《东蒙民歌选》。
《蒙古民歌集》由安波、许直等人搜集整理,胡尔查译词,1949 年11月由内蒙古日报社在当时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出版发行(当时内蒙古地区尚无专门出 版机构),由时任社长勇夫作序,音乐家安波作出版感言;
《东蒙民歌选》,亦是安波、 许直合编,胡尔查译词,安波作序,许直作后记,1951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两部民歌集出于同一个源头,
其一,都是以安波为首的鲁艺师生采录,安波、许直记谱配歌,胡尔查译词,从200余首采录的蒙古族民歌中精选编辑而成的。
其二,采录地点,都是在当时的昭乌达盟即今赤峰市蒙古族聚集地,均为内蒙古东部区民歌,并不含西部,也并非东蒙民歌的全部;采访对象,一是当年在鲁艺学习或培训的来自东盟各地的蒙古族学员;二是生活在昭乌达草原各地的蒙古族民间歌手。
其三,都是安波、许直记谱配歌,胡尔查作蒙译汉翻译。

《蒙古民歌集》共载入民歌156首(其中包括7首说书曲调);选编比较注重民歌的原生态,可以说是民歌手演唱曲目的真实记录;它从民歌的题材及内容上来划分的,分为革命类、生活类、爱情类、宗教类、杂类;采用的是蒙汉文对照的方式出版,发表时对汉文译词未配上曲调,是只能看不能唱的,能唱的只有蒙文;
《东蒙民歌选》共载入85首,增添了一些在东蒙地区民众间广为流传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或是出于知识分子之手,或是出于牧民与农民之手,它是按歌词之部与 歌曲之部来划分的,歌曲之部是对歌词之部汉语的配歌,由我们的家乡、英雄陶克特胡、清凉 酒、青菜花、孤独的小胳:羔、崩博莱、薛梨散丹、鹿等部分组成,并附《内蒙古解放歌》;为了传播便于其他地区及民族的读者了解,只采用汉文歌词及汉语配歌的形式出版。是对《蒙古民歌集》汉译后的精选精编吧。且它以汉文形式出版,是可以唱的。


山东人安波在延安期间热爱民间音乐是出了名、着了迷的,有“民歌大王”、“小调大王”之称。1938年,在延安当他第一次看见了吕骥从绥远(即今呼和浩特)记录的蒙古民歌时,虽然他并不懂其意,但却被那种高亢、雄浑的旋律,以及旋律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热烈的情感而深深地打动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奉派到喀喇沁旗搞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他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到牧民中采录了七八十首蒙古族民歌。

1947年,冀察热辽鲁艺最先在赤峰六道街一个骡马大车店建立了,相继有五六十名来自东部各蒙旗的蒙古族学员到这里学习。这些学员都会唱许多首流传在本地区的蒙古族民歌,这对音乐家及院长安波来讲,绝对是抢救蒙古族民歌难得的机遇。为此,他在鲁艺专门建立了蒙古族民歌抢救小组,主要成员有:北京艺专音乐系毕业生、 鲁艺短训班教师许直先生,具体负责记录音乐及配歌;抽调文学系学员胡尔查,专门负责歌词蒙译汉的翻译工作;还有不少蒙古族学员如其木格等参与其中。抢救小组不仅自己去采录民歌,还鼓励来自各地的蒙古族学员自己进行记录、整理,并作为“学与用相结合”一门课程 认真去做。他们不仅在校园内采录蒙古族民歌,为了扩大其范围,还有意识地组织采风组深人到民间,曾先后深人到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即今宁城县)等地采访当地的蒙古族民间歌手。

鲁艺师生抢救、采录蒙古族民歌,始于喀喇沁旗的新邱村,初步完成并刻印于宁城县的 那拉碧流村。当年曾参与此项工作的鲁艺学员阎小千在一篇回忆录中说:《蒙古民歌集》以油印的方式印制,是在鲁艺新迁地那拉碧流村,那时我和其他两位同志帮助油印、折页。安波院长还送给我们每人一份油印稿,那是蒙汉两种文字对照的。

《蒙古民歌集》定稿于东北解放后的沈阳,出版于当时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有关这部民 歌集如何从那拉碧流村带到锦州,以及在沈阳如何对其稿进行音乐及歌词上的进一步修改, 后来在乌兰浩特出版情况,作为此部民歌自始至终的参与者、歌词蒙译汉的翻译家胡尔查先生回忆:在鲁艺从宁城县的那拉碧流村迁到刚刚解放的錦州之时,安波院长指示我们:‘宁可舍弃一 切,也不能将200余首民歌丢掉! ’在那拉碧流村到錦州千里的急行军中,我背着这部民歌的文稿,昼夜兼程,满脚磨出了血泡,走路一瘸一拐的很是难受,终于把这部文稿背到硝烟刚熄的錦州北大营。在这所国民党中央军留下的一无门窗,二无桌子,三无电灯,四无火炉的空房子的北大营,我和许直老师(音乐记录整理者),以垒起的砖头当桌子,垫砖头作凳子,用钢笔水瓶装上煤油作灯,撕出棉衣里的棉花作灯捻,就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在冷风刺骨的北大营空房子里,我们俩日以继夜地完成了200余首蒙古族民歌后期地记谱、翻译及配歌等作。1949年春天,我又带着这部文稿,随安波院长到了沈阳东北文协文工团工作。但由于内蒙古方面急需人才,并多方面做工作让我回内蒙,安波院长虽然不愿意让我离开他,但为了内蒙古工作的需要仍然动员我回内蒙并交给我一项任务,将那200余首民歌带上,让许直老师我们俩去内蒙东部区乌兰浩特,联系出版事宜,同时还带上安波老师亲自写的序言。到乌兰浩特后,经交涉,此事得到了内蒙古工委领导的关心与重视,之后,经过我们俩两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49年11月,《蒙古民歌集》由内蒙古日报社出版发行。

当《蒙古民歌集》问世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委托安波对《蒙古民歌集》以汉文的形 式重新加以编选,并将汉文歌词配上曲调。于是安波与许直前后用了2个多月时间,克服了汉文配歌的重重困难,使得《东蒙民歌选》最终得以问世。

据被誉为草原民族艺术研究“活化石”的李宝祥先生所著述的《漠南寻艺录》记载,《牧歌》源于解放前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镇。相传解放前在新巴尔虎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火,那场大火吞噬了牧民的牧场和家园,给本不富裕的牧民带来了灾难。望着眼前那凄惨的景象,回想起大火前草原那美丽的景象,一位牧民放开喉咙唱出了“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斑斑的白银,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这一唱,唱出了对草原深深的眷恋,唱出了失去家园的不尽伤感。

《牧歌》同其它民歌一样,也经历了口口相传的过程。虽然已无从考证最初演唱《牧歌》的那位牧人姓甚名谁,但它从最初的形成到后来被安波记谱整理,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广泛的传唱过程。从呼伦贝尔盟传唱到兴安盟,由兴安盟再传唱到昭乌达盟,我们现在看到的谱例是经安波记录整理过的曲谱,据李宝祥先生回忆,他所听过的巴林右旗老牧人演唱的最初唱段,和现在的谱例基本一致。

安波(1915―1965),原名刘清禄,又名牟声,山东牟平人,现代作曲家,其代表作有《拥军花鼓》《兄妹开荒》等。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歌曲,公开发表的有140多首。安波是延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重要成员,曾对民间音乐作过长时间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到民间采集音乐,其论文《谈蒙古民歌》和专著《东蒙民歌选》《关于陕北说书音乐》《秦腔音乐》及《越南民歌选》等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1947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撤消,在中央指示下,在冀察热辽根据地核心区昭乌达盟组建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著名音乐家、前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安波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1947年―1949年先后在赤峰老街、喀旗新丘、宁城那拉碧流办学,前后招收本地及全国进步青年近千名学员。《牧歌》就是在此期间挖掘整理出来的。此间还组织创作了《嘎达梅林》《诺恩吉雅》《纺棉花》等大量经典歌曲和剧目。

安波在挖掘整理《牧歌》的过程中,深入到农村牧区,开展了大量的民间采风活动。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巴林右旗蒙古族青年叶贺吉如木,因为他是《牧歌》的传唱者。叶贺吉如木于1946年到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学习时,在那里学会了这首民歌。安波正是根据叶贺吉如木的演唱记谱,再由许直和霍尔查两人将蒙语歌词翻译成汉语,就是现在我们听到的《牧歌》词曲了。后来这首歌被收录到由辽宁新文化出版社于1951年出版的《东蒙民歌集》中。也正是由于安波在记录这首歌曲时是在昭乌达盟属地,所以把《牧歌》标注成昭乌达民歌是有道理的。 从《牧歌》挖掘整理的过程可以得知,《牧歌》发源于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镇,兴起、兴盛于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