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太平年、打新春、秃子尿炕
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
【莲花落与太平年】
《太平年》词曲形式可能产生于明代 ,并承载于莲花落的表演之中 。与之相关的“莲花落”更远可追溯到宋代以及元代散曲 。
《太平年》有以民歌小曲的形式流行的,如河北大名县、山西和顺县 、宁夏青铜峡市、甘肃秦安县、贵州思南县的《太平年》等;
有以曲艺形式流行的,如东北蹦蹦戏(二人转)《小老妈开嗙》;
有以戏曲形式流行的,如陕北道情的《太平调》、河南曲子里的《太平年》,评剧《花为媒》中唠调太平年【四季花开】,川北灯戏《裁衣》剧 中的【太平年】,山西吕剧音乐里有曲牌[太平年】,扬剧音乐中的《平调》是从曲牌【太平年】中变化而来等。
曲名除“太平年”外 ,还有《太平调》《太平歌》之名;另外还有依据唱词的内容和演唱方式命名的,如《裁衣裳》《数蛤蟆》《看郎》等;曲艺“太平年”以鼓伴奏,故名以《太平鼓》;因《太平鼓》之名,又与清代盛行的歌舞、曲艺形式莲花落里所唱“太平歌”的歌词有关。
《太平年》曲谱,最早见于清嘉道年间(1821年左右)佚名辑文梓堂选集的《箫笛合谱》工尺谱,清末民初刻本《箫笛合谱》也载有《四贝上工》(太平年)工尺谱。
最早存见的《太平年》歌词,是清初康熙年间蒲松龄《聊斋俚曲》的磨难曲中的“太平年”唱词:“张官人,吃一惊,举头满眼尽蒿蓬。分明归来不是梦(太平年),一望庭院都成空(年太平)
《太平年》曲名在清康熙年间还出现在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里:“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说明俗曲《太平年》在清初已经盛行。
在《霓裳续谱》附一卷为“万寿庆典”中,有套曲含“五谷丰”、“蝶舞升平”、“花鼓献瑞”、“莲花生瑞”、“鼓乐呈祥”五套,第一套“五谷丰”里有“太平鼓齐喧,庆贺丰年”,“太平鼓响叮当,太平歌词庆吉祥”字样,可见清乾隆年间《太平年》盛行一时。而从其归属在第五套“莲花生瑞”里,可见《太平年》是明清时期民间歌舞“莲花落”演唱的俗曲。
莲花落是乞丐要钱时所唱的歌曲,宋朝时候就有了,《五灯会元》曰:“俞道婆尝随众参琅那,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乐、落音近,故这里所说莲花乐为今之莲花落。
元杂剧郑元和与李亚仙故事里就有唱莲花落的内容、明初朱有炖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乃以唱挽歌作唱莲花落,并增入四季莲花落同以实之,如《到春来》,除掉曲词中的“衬词”、“加垛”,即是“到春来、艳阳天,见才子、共佳人,来来往往斗喧间,都来庆贺太平年。”,这首“四季莲花落词”可能就是后来【太平歌】词的原型。
另外一些衍郑元和李亚仙的杂剧里,唱类似莲花落词的音调可能就是今各地流行的《太平年》腔调之源。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予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沽美酒】(生)鹅毛雪满空飞……一年才过,不觉又是一年春,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小乞儿也曾到东岳西庙里赛灵神,哈哈莲花落也。
小乞儿摇(才追)象板不离身。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听锣儿锄锄锄,鼓儿咚咚咚,板儿喳喳喳,笛儿支支支,……哈哈莲花落也。
[醉太平】……一年春尽不觉又是一年夏……一年夏尽不
觉又是一年秋……
[醉太平】……一年秋尽不觉又是一年冬……
【醉太平】……”
《一年才过》,作为“莲花落”词,与上例《到春来》有相同的结构和程式化的格式:词分四段唱春、夏、秋、冬四季;有固定的衬词,如“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哈哈莲花落也”;有明显的垛句,“莲花落”所唱《一年才过》《到春来》即为《太平年》之滥觞。
【天平年与打新春】
《打新春》,“打新春”也是民俗之一种,即指打春。唐、五代的情形不甚明了,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其时开封打新春: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徐珂《清稗类钞》卷一《时令类》记载了晚清打新春的民俗:
立春日,迎春东郊,省城、府城由知府主政,县城由县令主政。先期,礼房吏呈红单,开列礼节。前一日,将事各官咸朝服乘显轿,列全副仪仗出东门,行迎春礼。且或借优伶冠服,招雇贫人乞丐令衣之以随行。时东郭外之坛庙中,供设纸紥之勾芒神,即俗呼“太岁”者。又土牛、纸牛各一,土牛之制,以板凳一条,涂以烂泥,裹以芦席而已;纸牛则依钦天监所颁,以五色纸扎成,空其中实以五谷,即翼日各官所鞭打者也。官莅坛庙,先祭,一跪三叩首,乃迎神与牛以归。立春既届,各官又朝服将事,重行祭礼。礼毕,各执丝鞭打牛,五谷纷堕于地,则谓丰登有兆,相率称贺而散。
意思是说立春当日,农人以鞭子抽打泥做、纸做的春牛,目的都为了祈求新年五谷丰登。
也有说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是谓打春。
到了唐鲁孙《老乡亲》一书中,记叙了这一习俗即将於灭与之前的一些情形:
乙丑值年,鞭打春牛
时光轮转,不觉又是旃蒙赤奋,子鼠隐息,又轮到乙丑值年了。
过了年二十四个节气,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在前清时代,所有节气都由钦天监推算准确,具报上闻,何时立春,并且还要附呈《春牛芒神图》,届时由皇帝率领百官,亲临先农坛祗祭芒神,然后鞭打春牛,祈求终年庇荫,物阜民丰,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到了民国,除了旧式历本,还印有《春牛芒神图》外,祭芒神打春牛祈福的举动,不但完全停止,现代人对于打春牛这档子事,甚至于不知是怎么回事了。
到了洪宪时期,王铁珊当京兆尹,因为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有的地方旱涝不收,京兆尹又想起来祭春牛。春牛是裱糊店用秫秆扎起来的,外涂有色泥土,还用泥土捏了一只小牛犊子,塞在春牛肚子里。春牛有几尺长,几尺几寸高,尾长几尺,都按历书上所列尺寸(据说牛的形象,头颈腹尾,甚至胫蹄的颜色,也年各不同)。至于芒神身高几尺,头上是双髻还是单髻,年老年少,穿鞋或赤足,何者是旱年,何者是雨水年,都是各有讲究的。
《打新春》俗曲,原是北方盛行,一般以“正月里,打新春,寡妇房中口闷心”起首,也常称之为《呀儿哟》。
当它被吸收到《牌子曲》里时,就以原来小调的唱词中“打新春”三字为本牌子的名称了.原来《打新春》的曲调,感情爽朗明快,但在过去,社会上很多人对它的印象不好,认为是用来嘲笑寡妇的.所以到了牌子曲里以后,也常把它放在所谓不严肃的地方,因此曲调也随之有所变化了.加进了好多半说半唱的成分,使滑稽趣味更浓厚;有的则竟变成油腔滑调了。
《打新春》与《太平年》在唱词组织上与唱腔情趣上,均很接近,故二者的唱祠,通常可互相串用。《打新春》的唱祠每节基本上是由四句组成的,与《太平年》的唱词组织完全相同.其第三四两句词后各附一小衬腔,内配"呀儿哟”及“咿儿呀儿哟" 的衬祠。
它的唱腔到了《牌子曲》里以后,在旋律上变化不太大的;有的是它后来在《牌子曲》里的普通唱腔.这种唱腔为了适合说唱,所以半说半唱的成分很多;而且变化得与原来小调的旋律相差甚大。
《北京小曲百种》收【太平年】曲调的民歌俗曲有《黑狗替主报仇》(新太平年)、《姑娘思女婿》《四贝上工》《打新春》《王天宝》《乞巧鸳鸯案》《女思男》,共计七首。这些俗曲篇幅较长,其中《女思男》《姑娘思女婿》《四贝上工》《打新春》都是联章歌唱十二月的曲体形式。
《北京小曲百种》中记死别之悲的曲目数量虽然不多,但代表性很强,如《打新春》。“打春”本是一种民间习俗,是农人新年时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一边唱歌,一边挨户索取钱财。这里的《打新春》民歌俗曲讲述的主要是寡妇丧夫后生活的艰难,用时令类民歌俗曲的叙事方式,从正月一直咏叹到十二月。歌中较为详尽的讲述了寡妇孀居之后独自抚养一儿一女的艰难。
何以这种凄苦的歌曲用了这样一个喜庆的歌名?除了歌曲曲调本身欢快明朗之外,“打新春”的歌词在歌中式用来反衬寡妇凄苦的背景的,因为打新春是热闹的,象征希望的。赵良俊也有这类的唱段,依据的底本都是《北京小曲百种》收录的民歌。
时代曲里,特别是白光一曲,虽使用了《打新春》的牌子,却不见得是一定从牌子曲里来的,也不见得是词曲作家的深度再创作,因为它的歌名和歌词是极其民歌本色的,至少创作痕迹很少,倒是曲调了的创作多一些,旋律、伴奏上都有。加上陕西民歌里直接有同名的民歌,歌词也大意类似,唯独曲调一点不同。鉴于《打新春》的曲牌流传既久且广,疑似是这个曲牌在西北流传之后,被引用填上了秃子尿炕这个情节的既有歌词,现在比较还存疑的是这个歌词的民歌还一首也没听见过,这还是这首歌的不清晰处。
打新春 — 赵良俊
白光 — 秃子尿炕
胡珊 — 迎春曲
陈云裳 — 小姑娘
李丽华 — 寿宴
夏丹 — 大场面
霜华 — 九个郎(幕后代林翠唱,此曲首唱)
魏喜奎 — 摘豆角
李书丹 — 丢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