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调”到“孟姜女调”到“梳妆台”到“十杯酒”“十送郎”“五更相思”到“叹十声”“手扶栏杆”

jierryed4年前 (2021-07-16)谈歌论道假考古606

从“春调”到“孟姜女调”到“梳妆台”到“十杯酒”“十送郎”“五更相思”到“叹十声”“手扶栏杆”到“月儿弯弯照九州”

篇中以台湾张继光教授的文章为主,甚感!“叹十声”与“五更相思”的关系依然烤糊,甚憾!

清俗曲在长久流传中,传播势力较强大的曲调都各自蔚然形成庞大的宗调体系,如《孟姜女》、 《茉莉花 》、《剪靛花》 、《糊涂调》 、《寄生草》、《山坡羊》 ...... 等,都是其中佼佼者,而《孟姜女》尤为个中翘楚,韦中权《唱春的起源及其演唱形式》一文即云:
 “到目前为止,唱春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 (亦被人称为《孟姜女调》) ......至少已经成了十六个剧种、二十个曲种、十四个歌舞乐种的基本唱腔与主要曲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 1984月开始向全国征集“孟姜女资料”, 在两年的时间里共收到歌谣和唱词九百零二件......数据雄辩地告诉我们:唱春和孟姜女故事结合在一起,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文艺史上,乃至世界民间文艺史上,都是罕见的。”
 
 
 江明停《汉族民歌概论〉以《孟姜女十月花名》为典型曲调形态,另外又将其常见变化形态分为《十杯酒》、《梳妆台》、《哭七七》及《绣花灯》四类。

 方芸、蔡际洲< (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 〉一文则将直系孟姜女的曲调径分为《孟姜女》、《梳妆台》、《十杯酒》 、《哭七七》等四类。
 
 就民间音乐流传的整体层面来看,同调名实际上却可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的旋律;反之同旋律类型也常有多种不同的调名,如 《梳妆台》一名即含有多种不同的旋律形态,而许多地方流传的《梳妆台》 与《十杯酒》其实就属同类型。
 
 民间曲调常因在流传中产生的不断变化,而形成庞大的同宗系曲调族群,其族群的成员间由于保留了彼此的血缘关联而具有共同的共性 ,但也由于不断的变化而使其具有自己的个性。 在长期的流传中,具有某“个性”的曲调由于较受欢迎而产生一定的传播势力,这种传播势力影响的结果,在同一曲调宗系之下就又产生许多不同类型的曲调来。也即是在同曲调宗系下,由於曲调的个性变化,又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曲调旋律。《孟姜女》流传极广,因此在此曲调宗系之下也产生了许多不同形态类型的曲调旋律,
 
 其中如江苏《孟姜女》曲调就是流传最广的 一种典型类型(以下简称"甲型" ) ,
 
 而广东《梳妆台》、台湾《宜兰酒令》 及云南花灯 《一杯酒》、湖北民歌《五杯子酒》等曲调,其流传也有一定势力(以下简称“乙型 ”) ,
 
 还有一种常以《哭七七》 为调名的曲调,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曲调类型(以下简称“丙型”》
  
《梳妆台 》及《孟姜女》 还有台湾的《宜兰酒令》应皆为同宗曲调,不过《孟姜女》调旋律上与其他两首有蛮大的不同。而《宜兰酒令》与《梳妆台》则更为接近。

《梳妆台》的曲调,除以《梳妆台》调名外,也广泛产生许多不同的调名,如 《上妆台》《巧梳妆》《十送郎》《叹五更》《凤阳调》《一杯酒》《五杯子酒》《十杯酒》《新十杯酒》《老十杯酒》 等,《梳妆台》 的唱词一般都是“五更” 体。在各地流传的过程中, 歌词由“五更” 体而逐渐被各种题材的唱词所代替, 名称也发生了很人变化, 所谓《南板梳妆台》、 《送郎送到梳妆台》 、 《珠泪不断线》 、 《对花十送郎》等等。

《梳妆台》在江苏各地流传, 比如在全省流传的《送郎》 , 苏州的《送郎送到梳妆台》, 苏北的“五更” 体《梳妆台》, 阜东的《梳妆台》, 响水县的《珠泪不断线》 ,南通的《梳妆台》《春调》, 扬州的《梳妆台》与【月 儿弯弯照九州》等。 另有与《梳妆台》血缘很近的如苏州的《四季相思》《南扳梳妆台》及扬州、 淮安等地的《五更相思》《南板梳妆台》等。

 《春调》与《孟姜女》往往是指同一首歌, 指的是相同的内容, 《梳妆台》则有多种名称, 除《梳妆台》外, 还被称为《南板梳妆台》、 《五更梳妆台》、 《四季相思》、 《五更相思》 、 《送情郎》、 《送郎》、 《十二想郎》、 《怨我郎》、 《呆大郎》、 《五更哭小郎》、 《对花十送郎》 、 《五更鼓》、 《车夫叹苦》、 《劝同胞》、 《新四军五更》 等等, 而很少被称为《春调》 。

清曲中《老梳妆台》 、 《南板梳妆台》应属《梳妆台》体系, 而《江南梳妆台》与《春调》应是从《孟姜女》 调演变而来的。

不论是细部旋律较雷同于江苏《孟姜女》 或上文所举的《宜兰酒令》《十送郎》《叹五更》《凤阳调》《一杯酒》《五杯子酒》《十杯酒》等近似《梳妆台》的曲调,其彼此应都来自同源头,也就是这些皆为同一宗族系统的曲调 。而在此曲调宗系中,《孟姜女》 是最受嘱目,流传也最广的调名,因此本文即统称此类曲调为《孟姜女》宗系曲调。

自从十年代顾颉刚等人在北京大学〈歌谣週刊〉发表有关孟姜女传说及歌谣的相关文章后,激起了学术界对孟姜女研究的热潮 ,其中对于孟姜女曲调来源的探查也是此项研究重要的一环。

《孟姜女调》 应源自于江南流传的 《唱春调》,由于清末以来江南流传的时调唱本中有許多如《孟姜女十月花名》、《孟姜女四季歌》、《孟姜女唱春》 ......等歌曲,所唱的曲调都是《春调》,其曲谱也多同于《孟姜女调》 ,此类曲调有时就被称为《孟姜女春调》 。

《唱春》江南一带每年春节期间有人沿门挨户演唱吉利歌曲的习俗,其所演唱的曲调被称为《唱春调》 (或简称 《春调》》

将此曲调的产生年代上推到明初。 归纳诸家所提的各项考论,此一说法的主要证明有以下项:

1.明代李词 《戒庵老人漫笔~ 南都打春」条所载:
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名「打春」。相传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域中亦为之至今及其时,江宁、上元两
县给批,举行不废,谓之村田乐,然所唱非旧词也 。

2. 清光绪 24 年(西 1898 年)金武祥所撰 《陶庐杂忆续咏》诗曰:岁首先传但唱新,喜闻吉语趁良辰,轻锣小鼓歌声缓,送遍家家龙凤春。
诗后注云:
入春,常有两人沿门唱歌,随时编曲,皆新春吉语,名曰《唱春》。唱春时轻锣小鼓,击之以板,板绘五线龙凤,中书四字曰 “龙凤官春”
,俗传沿明时正德御赐云。 

3. 民间唱春艺人所流传著两个说法, 《唱春》是明太祖时功臣冯阁老(名冯国用,后追封为郢国公)所传下的,冯阁老也被唱春艺人视为
始祖。另一也说朱元璋筑南京城时,江南民工用家乡民歌演唱孟姜女故事,从此有了唱春。

《春调》的源头叉为何?由于此曲调不论在乐结构、特征及唱词句式等诸多方面都与山歌相契合,且在今日江湖一带尚在流传的山歌里,也可以找到近同的曲调。因此有许多学者即认为《春调》应源于山歌 。
 
何昌林 《扬州扬琴扬调一琴书考源》一文云:
笔者以为江南「唱春」形式正式出现,是在明初。所用曲调有七、八个,但最重要的是《春调》。这是苏南一带的一首四句头山歌(田歌)......至今仍然传唱的「结识私情隔条河」、「月儿弯弯照九卅」可以看作是早期的田歌型的《春调》在民间继续流变的例证。 


“五更调”的流传,常常是不同谱系的,即“同词异曲”或“异词异曲”者较多,而不像《孟姜女》《茉莉花》那样以同谱系为主,即以一种曲调多种变体在全国广泛传播。

“月儿弯弯照九州”是一首苏南民歌,产生于南宋建炎年间,当时称为“吴歌”,描写人民大众为生活所逼,在异乡的漂泊流离,后为苏南说唱音乐“弹词”所吸收,称为“山调歌”。长期以来,由于宋人话本《冯玉梅团圆》和明代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第12卷《范鳅儿双镜团圆》中说它是一首“吴歌”,故该首民歌以此为出处的说法被广泛引用。

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明确提出,刊载《冯玉梅团圆》的《京本通俗小说》是一本抄袭和篡改冯梦龙原作的伪书。真正现存宋人著作中提到这首民歌的是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和杨万里的《诚斋集》。前者引当时“吴中舟师之歌”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后者引了两段丹阳舟人及纤夫之歌:“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一齐拖;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九州。”钱先生根据充分的资料证明,后人见到的完整的四句词,是明清时代著录里出现的,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等等。



这段记载非但进一步佐证了「唱春」类 21 首源于凤阳歌,而且《凤阳歌》还直接演化为「孟姜女」类 21 首。这也就是说,源于《凤》
说认为, 《凤》向《孟》传播的方向有两种 : 一是由《凤》 一一《春》 ; 二是由 《凤》 一一 《孟》 。笔者以为,从《凤》、《春》、《孟》三者关系看,除了上述「两个源流,三个方向」外,还有可能由 《凤》一一《春》 一一 《孟》和《春》 一一 《凤》 一一 《孟》两种的流变方向。其所谓 《春》→《凤》 →《孟》 的流变方向,其学者何昌林在更早的《论杨州扬琴扬调一琴书考源》中即有以下探讨:

《凤阳歌 (徵调式)即《孟姜女春调》与《凤阳花鼓调》 (商调式)不同,但《凤阳歌》在凤阳本地及江南一带却仍然是叫《春调》或《孟姜女调》的,只有在凤阳与江湖一带之外的其他各地,特别是在琴书(安徽琴书、徐州琴书、山东琴书)中,才被称作《凤阳歌》,甚至简称为《阳调 》《河南小调曲子一河南曲剧)。 江南的《孟姜女调》或曰《春调》一方面早随江南七十五万移民传入了当时已人烟稀少的凤阳府十三县、......因此,清代琴书中的《凤阳歌》即明代江南民歌《春调》。

见同样被称为《春调》的曲牌,实际上并非仅一个曲调。因此在《春调》本身就存在著多种不同曲调,而且未能有在时代上与明初较近曲谱以作比较的情况下, 《孟姜女调》源自《春调》而时代又上溯至明初的说法,应还尚难做为定论。

周晖《金陵琐事 节料》条所记:教坊司每于岁首五日内,或四人或五、六人,往富贵人家奏乐一套,谓之《送春》 ,又谓之《节料》,主人皆有以赏之,此事不行已五十余年。

前有作者周晖撰于万历庚戌(38 年,西元 1610 年)之序,故所记情事之时代应在万历年间,所记地城也与《戒庵老人漫笔》所载相同,皆为金陵(南京)之事 记载中所云《送春》,虽非《打春》也非《唱春》,不过今日江苏常州、宜兴、无锡、江阴、金坛 、漂阳、高淳等地流传的《唱春》就又称《送春》,而《唱春》曲调中也有所谓 《送春老调》 《送春反调》 、《送春平调》等调名 . 所以此所云《送春》与今日的《唱春》两者间或有所关联 。不过就内容而言,此记载所述的送春是教坊司到富贵人家奏乐,与后来民间的唱春还是有所不同,此所载「送春」是为明初《打春》到清末《唱春》的中间过渡?还是不同阶层在新春期间所表现的不同贺春方式?

因为见同样被称为《春调》的曲牌,实际上并非仅一个曲调,武俊达〈山歌、小调到戏曲唱腔的发展一以扬剧梳妆台为例〉文云:

《春调》原来并不是单独某一支曲子的专用名称,它原是农村中迎春社火所唱诸曲的统称。据宜兴芳桥湛墅村两个自小卖唱的艺人说:春调基本上有七个调子,就是叶木调、漂阳双叶木、四仙调、採茶调、凤阳调、宜兴平调及低低调等。

明清俗曲在长久流传中,传播势力较强大的曲调都各自蔚然形成庞大的宗调体系,如《孟姜女》、 《茉莉花 》、《剪靛花》 、《糊涂调》 、《寄生草》、《山坡羊》 ...... 等,都是其中佼佼者,而《孟姜女》尤为个中翘楚,韦中权《唱春的起源及其演唱形式》一文即云:
“到目前为止,唱春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 (亦被人称为《孟姜女调》) ......至少已经成了十六个剧种、二十个曲种、十四个歌舞乐种的基本唱腔与主要曲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 1984月开始向全国征集“孟姜女资料”, 在两年的时间里共收到歌谣和唱词九百零二件......数据雄辩地告诉我们:唱春和孟姜女故事结合在一起,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文艺史上,乃至世界民间文艺史上,都是罕见的。 


江明停《汉族民歌概论〉以《孟姜女十月花名》为典型曲调形态,另外又将其常见变化形态分为《十杯酒》、《梳妆台》、《哭七七》及《绣花灯》四类
方芸、蔡际洲< (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 孟姜女》歌系研究之 〉一文则将直系孟姜女的曲调径分为《孟姜女》、《梳妆台》、《十杯酒》 、《哭七七》等四类。

就民间音乐流传的整体层面来看,同调名实际上却可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的旋律;反之同旋律类型也常有多种不同的调名,如 《梳妆台》一名即含有多种不同的旋律形态,而许多地方流传的《梳妆台》 与《十杯酒》其实就属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