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溜溜调》到《跑马溜溜的山上》到《康定情歌》

jierryed4年前 (2021-07-16)谈歌论道假考古778

康定情歌系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马渡乡山歌化的小调“溜溜调”改编而来,起初叫做跑马歌、康定城歌、跑马溜溜的山上。李依若(李天禄)创作《跑马歌》时,调子基本上是在宣汉马渡民歌《十把扇子》的基调上进行改编的,特别是“溜溜”的音调高低都和《十把扇子》一样。

      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朵洛是康定城有一卖松光的藏族姑娘,长得漂亮美丽,康定人称“松光西施”。每天早上她都要上街卖松光,康定人只要听见她叫卖松光的声音,都要打开门窗探出头来,有的是为了买松光,更多的是为了一睹“松光西施”的芳容。康定情歌唱的就是朵洛。这可能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了。按老人的年龄来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康定情歌就已萌生。

      部分人认为《康定情歌》是康定北关外雅拉沟一带农牧民首创的一首民歌,属于“溜溜调”,本来只有前三段。四十年代前期,康定的少年儿女在“伴花夜”(陪新娘欢度婚前之夜)或打趣“儿女之情”时,都爱唱这首歌,词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通常要临时改唱成眼前女方和男方的姓氏。

【溜溜调】:

康定溜溜调因歌词衬词用“溜溜”二字而得名。“溜溜” 意为“窄溜溜”, 源于康定地理环境, 因康定夹在两山之间, 平地范围较小, 被当地人称为“一溜溜”( 即狭长的地带)。

“溜溜调” 主要分布在康定县的多个区域,如炉城镇、雅拉乡、 榆林乡、 鱼通区、 金汤区等。溜溜调有多种唱法,来源于康定雅拉乡一个汉族村寨的溜溜调则是《康定情歌》的主旋律,但在一些装饰音和尾音上却有较大不同。它是从康定城北二道桥的喇嘛口中传出,后流传到雅拉沟一带,继而流传到整个康定地区。

马渡民歌“溜溜调”又应称为土家族民歌“溜溜调”。在宣汉县的鸡唱、自由、龙泉、渡口、三墩、漆树等乡生活着大量的土家族人,宣汉县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乡建为土家族乡。所以会有专家称此歌来源于湘西溜溜调,两地根本不接壤,但历史上两地都属于巴人生活区域,我去听了现代流传的湘西溜溜调,完全与歌曲无交集,所以我疑心专家所指溜溜调,至少是清末或更早流行在湘西土家族的溜溜调。调已经实际失传,但专家或许可以看到流传的曲谱,所以这样断定。怎么从湘西流传过去的,渠道并非没有(比如清代大小金川。。。。),我没有深入考证了。因为实际湘西溜溜调只是一个源头,此歌改编的母体是已经在马渡存在的溜溜调。

溜溜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那时,大伙无论是赶马运货、修建驿道,还是下田干活、婚嫁丧葬,都喜欢唱这调调儿。溜溜调里,有很多是赶马人在驿道运茶时即景生情创作出的,大伙觉得好听,就你唱我唱传了下来。(据溜溜调传人毛云刚的叙述)

溜溜调有长调短调之分,长调悠扬动人,短调朗朗上口, 最原始的康定溜溜调为“长调”伴随“溜溜调” 共同演唱的形式,“长调” 后接“溜溜调”,将这两段旋律相结合才是最原始的康定溜溜调的唱法。 如今“长调” 已逐渐失传, 人们在演唱康定溜溜调时已经淡忘了在前加入“长调”的形式而直接演唱“溜溜调”。

“溜溜调” 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分为单个男女对唱、 多个男女对唱、 数人对唱形式等 ; 其演唱方式也独具特色, 包括 : 一问一答、 男女对答、 一问多答, 当地称之为“对山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的基调是流传于康定本地的一首溜溜调,而这首溜溜调又是从内地传进来的。这种溜溜调最早的传唱地是在汉地,汉族同胞们来到康定谋生,打工、躲兵(49年前),做生意或者逃荒等等,这样把在汉族流传的溜溜调带到了康定。这些汉族同胞们在康定居住以后,这个溜溜调也就在康定留下来了。“溜溜调” 既表现汉族民歌的含蓄内敛, 又彰显藏族山歌的热情豪迈, 还渗透着其他民族的风韵。 其调式多为民族五声羽调式, 曲式结构多种多样, 主要分为两句式、四句式、 八句式甚至多达十几句式等。它的歌词可以见景生情,即兴填入、更换。

1935 年( 民国 24 年), 康定缝茶工人在茶马古道交易过程中, 用唱歌的形式来缓解途中疲劳, 其间就将“溜溜调” 的音调进行了改编。后由到康定务工的外地人将“溜溜调” 传唱出去,但当时影响不大, 不被人们所熟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 康定溜溜调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如今会唱“溜溜调” 的人已寥寥无几。

【跑马溜溜的山上】:

①包含相关歌词的溜溜调的产生时间考:(20年代)

因为这首歌里面,“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溜溜的城”,讲了两个地名,这两个地名,跑马山被称为跑马山是100多年前的事了,而康定城原来不叫康定城,叫打箭炉(备注:康定藏语叫达者都,意为三山相峙,两水交汇的地方。打箭炉是谐音。),真正称为康定是20世纪初的事。康定能够进入这首歌,肯定不会在20世纪以前,肯定在20世纪以后,因为康定第一次有这个名字,即改打箭炉厅为康定府,是在满清王朝20世纪初,也就是一九零几年的事了(备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改设康定府),那么这首歌应该是在一九零几年以后产生的。(注:这首歌应指包含有前述歌词的溜溜调。)

② 歌词考:(20-30年代)

它总共四段,前三段是康定当地的老百姓编唱的,就是“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张家溜溜的大哥爱上李家溜溜的大姐,一来看上,人才溜溜地好,二来溜溜地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它的前三段主要唱的这个,而康定老百姓就是这样唱的。

是这首歌传唱开来后,有相关的知识分子或者文人加了第四段,这一段词把这首歌提升起来了,这段词也成为了这首歌最精彩的地方,使这首歌的涵义一下提升起来了,正因为这一段词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它道出了人类对爱情的共同追求,也就是任你爱、任你求的博爱,所以这一段对这首歌在世界各地传唱产生很大影响、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郭昌平对此的分析还是入理的:这一段和前三段显然是矛盾的:第一、前三段讲的是张大哥爱上李大姐,爱她人才好,爱她会当家,第四段突然有一个大的转折或者说是跨越,没有讲张大哥李大姐,而是一下子讲成世间的女子任我爱,世间的男子任我求,一下子产生质的变化,它是从一夫一妻男追女的这种爱一下唱到了博爱。

而第四段歌词的来源,郭昌平的考证也很扎实:五四运动以后一个很著名的诗人吴芳吉,四川江津一个很著名的诗人,叫白屋诗人,他写的一首《婉容词>中间的两句。吴芳吉的《婉容词》在中国诗歌界很有地位,他当过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创办了重庆大学,后来不幸病逝。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人中间,他的地位是很高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的《婉容词》在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影响了中国很大一批年轻人。

他这首《婉容词》写的什么呢?就是写当时的事,他是批判封建爱情的。当时中国的一个留学生,在国内和婉容相亲相爱,甚至订婚,然后留学到欧洲,到美国定居下来,当了博士。因为在中国国内的婚姻是包办的,留学生不满意,所以他在国外当博士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个姑娘,就追求自由恋爱。他和这个姑娘结婚了,就给国内的婉容写了一封信,就说婚姻贵在自由,其中就有两句话,就是“天下的女子任我爱,天下的男子任你求”。他这是劝婉容,意思说我在外面已经结婚了,我们是包办的婚姻,我也希望你寻找自由的婚姻。

但是婉容受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接受不了这种新的思想,最后跳江自尽。芳吉这首《婉容词》就写了婉容的这个经历,包括他的夫君写信回来劝她。当时这段词影响很大,在中国影响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很多知识青年读到这个词都哭。我接触过很多现在已经七八十岁的老同志,当年他们读中学的时候就在读这首词,而且当时很多学校把这首词编进了教程。这首词写的时间比较早,是20世纪初,一九二几年的事情,上世纪20年代写出来的词,在全国产生影响,到上世纪30年代时的学生读到这首白话诗的时候,是很感动的。这首诗影响很大,读这首诗的人很多,所以这两句话很多人的印象就很深刻,“天下女子任你爱,天下男子人你求”。但是谁即兴把这两句话加到康定情歌中间去,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当然有几个版本,谁加的谁加的,我们都不好说就肯定是他,因为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就由于这一加,康定情歌就流传起来,影响就大了。所以爱唱这首歌的人就多了,尤其是青年人特别喜欢这首歌。在康定,这首歌开始满城传唱,就应该是在40年代了。

这个词是谁加上去的?

一说是吴文季,对他收集到的过程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他在泸县的军队了接触到康定的士兵演唱后收集到,并引用芳吉的词添加了第四段。一种是说他1945年春(也有说是1946年),他在炉城镇折多河畔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个马夫在哼唱而收集到,并加工整理了,但有一点无疑,当时只是简谱。吴文季共收集了甘孜当地民歌二百多首。

二一说是音乐家郑沙梅在重庆最早采集到这首民歌,他当时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也在界石场国立边疆学校任教,在1944年秋采集康区民歌时,康定学生曹素芳、乔淑媛、李培源、孙玉华等给他唱了不少民歌,其中就有「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

现在传唱的第四段「世间男子任你爱,世间女子任我求」,是省立康定中学初中部学生张润蕖、王淑秀、铁静芳等在1945年春加入的。其词来自国文课中吴芳吉《婉容词》(吴方杰吧?)。

(至于此曲怎么传到喻宜宣手里,这段考证来了个硬拗,我故此觉得有必要痛驳这种作风。)

喻宜萱,抗战胜利时是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郑沙梅也曾应聘到该院任教,彼此熟悉,其教学成果是易于交流的。解放前印行的名歌集,《康定情歌》的曲词作者都是佚名。

曲子怎么到管夫人手里的,郭昌平访问到了江定仙、管夫人,还有吴文季的家人。还有管夫人的回忆文字,所谓教学成果交流纯粹自说自话无中生有!至于解放前的名歌集,不要说作者不可能都看过,怎么知道都是佚名?吴文季和郑沙梅都没有出版过搜集到的歌曲,就是出版了,最多是写搜集者,哪有词曲作者?怎么写法?前三段歌词是老百姓传唱的,曲子是溜溜调来的!!对当时会怎么对待这些东西作者根本没有概念,不信去看管夫人唱片芯是怎么标的?重庆山歌社的人怎么处理他们收集到的曲子的?吴文季给过

倒是学生唱给郑沙梅的版本里,有四段倒可信,但作者又再次直接把它往几个中学生头上一按!粗暴而愚昧,在没有硬证的情况下(包括老师、学生两面),起码的合理性都不要了。结合上面郭昌平谈到《婉容词》对当时大批青年人的影响来看,学生比较留意新事物,接受的快,一般民众唱的三段词,他们唱的是新词(指有第四段的),但并不是就是他们加进去的。只是他们都是康定的学生。时间都到了1945年了。注意时间,这条线和吴文季1946年的收集歌曲活动并行不悖,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即使郑沙梅也收集到了此曲,传播出去的无疑是吴文季这一路。(谁规定只能一个人收集的?一个人传播的?)

从这两条线对比可以看出,歌词第四段在他们之前就产生了的可能性更大,更合理,吴文季动了曲子,但是初修、粗修,因为他的首要是收集,况且他一直在收集其他的曲子,共有两百来首,不光是康定的。

下面的说法已经不生关系,但实在可恶,理应痛驳!!

网上有「宣汉人李若依1930年前在成都上大学,与康定女同学李某相爱,曾到康定,为纪念恋情编了这首歌」的说法,这个「龙门阵」,康定八九十岁的老同学都没听说过。据《康定县志》记载,1931年前,康定只有女子师范传习所;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在康定设分校,只是个男女合校的简易师范部。甘孜州文史办公室1987年编印的《西康史拾遗》的记载:女子师范传习所有黄桂芳、邓育英等;简易师范部有李秀贞、沙淑猃等,这四人都是1935年前后离开康定到南京读蒙藏学校的西康班(相当于高中)。在此之前,康定就没有读大学的女生。《康定县志》所载康定情歌,也无词曲编者。

李的女友是康定人,在成都读书,作者自说自话,把她的学习地点下放到康定,再来证明康定无读大学的女生。李依若不是跑到康定去和一位同姓女生相爱,而是与自己康定籍的女同学相爱,作者糊涂到事情都没搞清楚就开腔!

开腔的依据是八九十岁的老人的回忆,有的老人记忆好,有的差,有的爱唱关心音乐,有的根本不沾边歌舞之类,这个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龙门阵,因为中间有5、60年的一个荒漠一样的大断代,有人记得早年的龙门阵,有人早就抹去了记忆。就是一个扯!

《西康史拾遗》,是拾遗啊!有遗才拾,拾也未必拾尽,不然以前怎么有遗留?明明写着某某女生等,人家修志的人是负责任的,这位到下一句就把等字去了,就剩四人!然后指出没有就读的大学生?运用统计都成了手段了!

《康定县志》所载康定情歌,也无词曲编者。县志有,甘孜日报1979年还发起寻找作者的活动?事实上,江定仙编曲并无疑义,县志可以是丰富的资料宝库,但也可以是流水账。它的质量和区域、经济条件、文化发育程度都有大关系。它最多能做佐证,岂能做唯一依据?

三一说是李依若在溜溜调基础上新编歌曲的时候添加的。他后来做过报纸和杂志的编辑,结合第四段歌词内容,你觉得与初中部学生相比,谁更可能加上这段词?

③ 创编情况考:

1996年夏天,《甘孜报》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的消息,在全国数十家报纸争相转载。1997年夏天至1998年,《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刊登了自贡市文化名人、老音乐词人熊仲文与四川轻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大学)副教授宋方信的来信,披露了作者是宣汉人李天禄(李依若),1997年4月,四川《甘孜日报》刊登了该报总编辑郭昌平研究《康定情歌》的文章,指出《康定情歌》并不是王洛宾创作的。后经《四川日报》副刊“天府周末”的四位记者深入实地寻访,找到了不少线索。2002年4月下旬,已兼任四川甘孜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郭昌平从北京回到甘孜后宣布:他根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两位教授方辉盛、文有仁(注:两位也是喻宜萱教授的学生)写的《〈康定情歌〉出山记》,找到了第一位唱红《康定情歌》的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喻宜萱教授,第一位为《康定情歌》配伴奏的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定仙教授,以及亲手将该词曲编入《中国民歌》(第一集)的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振亚教授,并由此发现了《康定情歌》的采编者是当年重庆国立青木关音乐学校声乐系学生吴文季。

李依若(1911--1959),本名李天禄,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人。自幼聪慧,擅长诗歌,喜欢吹拉弹唱。先在达县绥属联立中学读书,后考入中法大学。民国十九年(1930)在重庆《新蜀报》任副刊诗歌编辑,后在达县《月季花》杂志任编辑,发表诗歌甚多。并在达县女中任国文教员,回宣汉后任马渡小学校长和宣汉民众教育馆馆长。解放后,宣汉成立文艺宣传队,李依若任宣传队队长,宣汉文联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他一生最爱搜集整理民歌,创作民歌。其中最出名的民歌有《苏二姐》和《康定情歌》等。 

当年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1930年前)与一个康定的同学(家是康定的,并非在康定城读书!)、姓李的女子(李英)相爱因同姓遭父母反对,并因此与继母魏氏吵翻脸,不给李依若学费和生活费的情节。还说李依若后期学业全靠他的义父石体元(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和康定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由于封建伦理观的影响(同姓不婚),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恋情终无圆满结局。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跑马山去耍过,为了纪念这段恋情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他在康定唱、回成都的学校后也唱,很快就在康定与成都的高校里流行开来。当地人叫《跑马歌》,他们最爱唱,说是李依若亲自教他们唱的。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此歌风格与宣汉民歌《苏二姐》、《绣洛阳桥》、《十把扇子》等一致,是李依若惯用手法。一九五0年九月李依若以县文联名义主编的民歌集三十二首民歌中第一首《苏二姐》和第二首《跑马溜溜的山上》即署名李依若。此书出版500本,在书店发行300本,文联内部发行200本,宣汉不少人都拥有这本书。 

④ 传播渠道考:

100年前,康定这个地方是很偏远的地方,从成都到康定,走路要走整整10天。所以这样一个大的距离中间,康定的人是很封闭的。但很早以来,此地有个与外界始终接连不断的通道,就是茶马互市。康定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它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历史上的藏汉茶马交易,就在这里进行。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居民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蒙古、苗、壮、布依、满、瑶、白、土家、侗、傣、黎、纳西等多个民族在此聚居。所以溜溜调在马夫、商贩、士兵中传唱就很自然了。

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整个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陪都都设到重庆了。而当时的西康省,就是指的康定这一块,是当时后方的后方,所以当时很多文人、墨客、诗人、画家、艺术家到康定采风,因为它已经是边地,当时要想深入西藏,交通极为困难,能够走到康定采风已经很艰苦了。所以当时到康定来的大文人、艺术家、名人是很多的,比如说张大千,吴作人,舞蹈家戴爱莲以及四川川剧艺术家陈书舫等都到过康定,而且在康定生活过。但这首当地民歌传唱开区,还是得力于音乐工作者的着意采集和传播,不论是郑沙梅还是吴文季。

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有一支国民党青年远征军正在四川泸县,原来是准备开赴前线的一个师,但是因为战争结束了,他们不需要到前线去了,就在泸县那个地方驻扎训练。他们训练,既要练军事、学文化,还要学音乐,这个时候部队要聘请一些音乐教官去教这些士兵唱民歌,唱中国的歌曲或者爱国歌曲。当时有一个学校叫做国立音专,是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在重庆青木关,里面有一个学生是来自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叫吴文季。当时学校放假了,吴文季是学声乐的,经过他同学的介绍,到了泸县的青年远征军这个师中当音乐教官。吴文季平时喜欢搜集民歌,在教这些士兵唱爱国歌曲的同时,他也搜集他之前没有接触到的民歌。因为在这个部队中,也有来自康巴的青年远征军战士,当时的西康省还是有很大一批有爱国热情的青年积极参军,要去杀敌抗日,所以很多人就参加了青年远征军。

吴文季到这个部队当音乐教官,教大家唱民歌的同时,他也在业余时间找这些军人聊,搜集民歌。他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来自康巴的几个军人,这几个军人给他唱过康定情歌。他一听这个康定情歌,从来没有听过这首歌,一听很美,就赶紧把这个谱记录下来,是个简谱。吴文季当时也很有才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调查的是:到底这个第四段是吴文季加上去的,还是在以前就加好了?现在这些人都已作古,说不清楚。当时搜集的情况我们也看不到、没有找到。吴文季把这个歌谱搜集到了后,带回学校,后来这个学校迁回南京,这就是后来的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在南京的时候,他的老师叫伍正谦,是个男高音,伍正谦要在学校里面举行一次个人独唱音乐会,正准备演唱的曲目。吴文季就把他搜集的康定情歌,当时叫“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拿出来给伍老师。他对老师说:你喜不喜欢这首歌,如果喜欢的话,就拿去配乐。他老师拿到一看,很喜爱,因为歌词很动人。伍老师就把这首歌拿去找了一个同事,同事叫江定仙,这个人后来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前几年已经去世了。伍老师把曲谱交给江定仙,请江定仙把简谱编配成伴奏,就是五线谱,规范一下。江定仙是我们国内很著名的作曲家了,那个时候已经排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了,他拿到后,在屋里用风琴编排成了钢琴伴奏五线谱,把曲子规范了。江定仙对康定情歌有一大成绩,在规范的过程中,他说这是一首情歌,名字叫跑马溜溜的山上,就是唱的康定,就把它改成康定情歌。康定情歌由此得来,由此流传下来。原来老百姓唱歌,没有什么名字的,唱了就唱了,后来加名字就是把那首歌第一句搬上去,就叫歌名了,所以说康定情歌以前叫什么名字?就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江定仙在编配这个音乐的时候,编成五线谱的时候,才叫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

       所以上世纪40年代很规范的的唱片,就叫康定情歌,当然也有下面打一个括号“跑马溜溜的山上”,然后是“西康民歌,江定仙编配”,这就是很规范的康定情歌版本。(这是指1948年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了喻宜萱演唱的《康定情歌》,50年代管夫人重新出版的中国唱片,叫《跑马溜溜的山上》,信息标注依然如此,但现在能看到的大中华唱片仍然标了老歌名。)。


        然后这首歌伍正谦拿来一唱,在校园内,他是男高音,美声唱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他预料的那么好。他唱完这首歌以后,再没有唱了,再后来他又出国了,这首曲子就留到了江定仙的手里面。后来江定仙的一个同学叫喻宜萱,她是很有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要到南京开独唱音乐会,去看望江定仙。江定仙给她:说来得正好,我这里有一首新歌,你喜不喜欢唱?喻宜萱一看,爱不释手,于是就在南京演唱。女高音很适合唱这首歌,结果一唱,在南京就走红了。你想南京当时是首都,一在南京唱就扩大了影响。喻宜萱很喜欢这首歌,就把这个歌作为了她歌唱生涯中的保留节目,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当时,国民党的一个将军张自忠邀请她到兰州,她把这首歌唱到兰州。她到新疆时,把这首歌唱到新疆,她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唱遍大江南北。

      2005年3月,那年已经97岁高龄的喻宜萱曾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讲了这首歌曲和她的机缘。喻先生说,她得到这首歌曲是在1947年的春天,那个时候,她到南京去开独唱音乐会,邀请老同学江定仙先生给他伴奏。江先生在合伴奏的时候,说他有一本很有价值的民歌集,想送给喻先生,喻先生马上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曲子不多,很薄的一本民歌集。她翻到最后一首,就是《康定情歌》,其他的歌曲她好像都没有太注意,但这首歌曲引起她很大的兴趣。
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国际俱乐部,因突然停电,剧场工作人员拿出备用蜡烛插在高脚烛台里,喻先生在烛光摇曳中首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也即《康定情歌》)。此后,《跑马溜溜的山上》成了她节目单里的保留节目。1948年7月,时任西北行辕主任、新疆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邀请喻宜萱到西北演唱。她在兰州市里举办两场演唱会,受到热烈欢迎,欲罢不能,又在兰州大学演唱一场,还在兰州市郊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里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演唱会,会场挤满上万听众,轰动一时。以后,她又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举办两场独唱会。随着她非常成功的演唱,喜爱唱歌的青年男女嘴边不时会哼出“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的旋律。《康定情歌》从此风靡中国,也流传至二战后刚收回到中国版图的宝岛台湾,还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的华侨校园和文艺社团。1949年五、六月间,喻宜萱又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举办个人独唱会,节目单中《康定情歌》总是赫然在目,并说明此曲为中国西南地区康定民歌。
后来到50年代初,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把喻宜萱作为声乐考察专使,派她去欧洲考察音乐,而且在各地举办独唱音乐会。喻宜萱又把这首歌带出国门,她到意大利唱过,法国唱过,英国唱过;她又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使出去的,考察音乐,然后她又在这些地方举办音乐会。


歌曲身世:

1,溜溜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在茶马古道上流传。(是否从湘西土家族溜溜调流传而来?)

2,(1920年代)康定情歌就已萌生。(从歌词中有康定可证,康定府是1908年才设立的名称)直到40年代还在当地流传。1935年就有康定缝茶工人在茶马古道交易过程中将“溜溜调” 的音调进行了改编,并传唱出去,但影响限于民歌、小调。

3,(1920年代初)歌词第四段来自白屋诗人吴芳吉的词句,此词句产生时间在192X年。影响遍及30-40年的文人学者,青年学生。

4,(1930年代前)宣汉县马渡乡李依若(李天禄)在成都中法大学与同姓康定的女同学李英相恋,并同游了康定的跑马山,根据家乡的溜溜调创编了《跑马歌》(或康定城歌)。从后来40年代郑沙梅教授学校里学生的传唱情况看,此时已经有了第四段歌词。应为李依若创作为合理。

5,(1944年秋)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郑沙梅从康定学生那里采集到此曲。此后收集到的《跑马歌》的情况不知,但广为传唱的喻宜萱的版本来源已由演唱者本人,还有其他人等肯定来自吴文季而不是郑沙梅。

6,(1946年)重庆国立青木关音乐学校声乐系学生吴文季在泸县采集到此曲《跑马溜溜的山上》带回学校,后学校迁回南京,是为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江定仙教授生前曾指出,康定“溜溜调”的原曲调略为简单,而《跑马溜溜的山上》却具有很好的和声和旋律。这就是采写改编的结果。

(“1945年8月,音乐院从重庆迁往南京,没有路费的吴文季不得已在重庆逗留了一年。第二年7月,叔父和同学一起到泸县国民党青年军203师夏令营任临时教官。”吴浒告诉我们,叔父曾经讲过,青年军学生中有不少人来自康藏地区,喜爱民歌的他便选取一些康藏民歌作为教材,他也记录了不少从学生中得知的他们家乡的民歌。吴狲浒认为,叔父当时一无时间、二无盘缠,不可能去康定采风,最大的可能就是叔父是从青年军学生中采集到《跑马溜溜的山上》。吴文季可能是在1946年7、8月间在四川泸县国民党青年军203师夏令营任临时教官时从青年军学生中采集到《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

1994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二册中的《悠悠往事堪自慰——江定仙自传》一文,详细披露了江定仙的生活历程和改编《康定情歌》的时间.“1912年11月10日,我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市郊区口江家墩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我到上海正式学习音乐。先在上海艺大音乐系,半年后转入上海美专音乐系。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乐院在近大半年内几度迁移,青木关——重庆——常州,直到南京吉林寺新校舍建成才开学上课。这期间伍正谦开独唱音乐会,邀我弹伴奏。会上唱了我改编的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的《音乐欣赏手册》介绍,目前发现最早的《康定情歌》曲谱,是1946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山歌社”的油印本,明确署着“江定仙编配”.

另外,江定仙为“山歌社”出版《中国民歌》第一集作序时写道:“编者要我为各曲校定(订),同时要我将我最近编的一首《康定情歌》也加入凑热闹.”江定仙的撰文日期是1947年7月25日于南京吉林寺国立音乐学院。

7,(1946年)吴文季的老师,男高音,吴正谦要开在学校里面举行一次个人独唱音乐会,正准备演唱的曲目。吴文季把此曲给了他老师。吴正谦找到了他的同事,当时作曲系主任江定仙。当时江定仙身边没有钢琴,就在屋里用风琴编排成了钢琴伴奏五线谱,并将歌名定为《康定情歌》。吴正谦唱过一次之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没预料的好,他也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唱,就没再唱,再后来他人也去了美国。曲谱就留在了江定仙手里。

8,(1947年),《康定情歌》编入“山歌社”出版的《中国民歌》第一集。

       1947年的春天,管喻宜萱到南京去开独唱音乐会,邀请老同学江定仙先生给他伴奏。江定仙将民歌集推荐给管夫人,她看中了最后一首,就是《康定情歌》。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国际俱乐部的演唱大获成功,管夫人遂把此曲作为之后演唱的保留曲目。

9,(1948年)7月,时任西北行辕主任、新疆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邀请喻宜萱到西北演唱。她在兰州市里举办两场演唱会,受到热烈欢迎,欲罢不能,又在兰州大学演唱一场,还在兰州市郊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里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演唱会,会场挤满上万听众,轰动一时。以后,她又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举办两场独唱会。此曲开始风靡国内。

1948年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了喻宜萱演唱的《康定情歌》。

10,(1949年)五、六月间,喻宜萱又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举办个人独唱会,节目单中《康定情歌》总是赫然在目,并说明此曲为中国西南地区康定民歌。

11,(195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把喻宜萱作为声乐考察专使,派她去欧洲考察音乐,而且在各地举办独唱音乐会。喻宜萱又把这首歌带出国门,她到意大利唱过,法国唱过,英国唱过;她又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使出去的,考察音乐,然后她又在这些地方举办音乐会。《康定情歌》始终是保留曲目,影响遍及世界。

1950年代出版的唱片,名字又改回《跑马溜溜的山上》,编曲:江定仙。 

可惜,从1948年的唱片起,备注完整就好了:李依若改编,吴文季采编,江定仙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