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王昭君)

jierryed4年前 (2021-07-16)谈歌论道假考古921

从怨诗到词牌:

        汉末的《琴操》上说:“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而《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三·昭君怨》郭茂倩题解引《乐府解题》:“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乐府诗集》中有关诗作就有四十多首,而清代的《青冢志》中更多达四百多首。

        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上说:“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明君)。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

        唐朝多有仿作者,亦多以律诗为主、并无词牌流传,至宋代苏轼以“昭君怨”为名的多部词作才使此名冠予词牌而流传至今;宋张元干有《昭君怨》词。

         所以说此词牌始兴于宋代,双调四十字。又名《昭君怨》 (《明妃怨》 ) ——《宴西园》 、 《洛妃怨》 ——《德抱怨》 、 《一叶舟》 、《道无情》 ——《一痕沙》 。

从词牌到琴曲、筝曲

         【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故李商隐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

           汉时琴曲《王昭君》为乐府旧题,属《琴曲歌辞》。在当时还附有歌辞,是以歌唱为主的琴歌。

           到了魏晋时期,已经向器乐曲演变。嵇康《琴赋》中,把它列为通俗琴曲之一。晋代回避司马昭之讳,一度将《昭君》改称为《明君》。

            到了刘宋时期,则进一步演变为各种流派的琴曲。见于谢希逸《琴论》 中的就有:“《平调明君》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二十六拍、《清调明君》十三拍、《间弦明君》九拍、《蜀调明君》十二拍、《吴调明君》十四拍、《杜琼明君》二十一拍。”

             以王昭君为题材的歌舞曲,在南北朝前后也很流行,当时有不少人为它填词作歌。到唐代作为“中朝旧曲”,从江南传到北方,所以有“唐为吴声,盖吴人传授,讹变使然也”(《旧唐书·音乐志》)的情况。

             此曲名称历代多有变化,唐以后又称《昭君怨》、《昭君引》、或《龙朔操》等。唐人刘长卿在《王昭君》一诗中说:“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可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介绍了它作为歌舞音乐的演奏情况。现存琴曲《昭君怨》节奏鲜明,曲调性强,颇有歌舞曲的风格,很有可能是吸收了乐府歌舞曲的结果。

             现存最早以王昭君的故事为题材的琴谱,见于《神奇秘谱》,标题为《龙朔操》,注以“旧名昭君怨”。然而,现在流传下来能见到的,大概仅东瀛邻国日本《五弦谱》和《三五要录谱》中载有的《王昭君》,就是传自唐代的乐曲。

            南宋时期,中原河南、湖北一带的百姓,为避元兵的掳掠而南下到粤东和闽西等地,被当地百姓称为“客家”。客家不仅带来了异乡的习俗,还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这些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 

           广东客家筝乐是古筝演奏流派中深有影响、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支,也是唯一集南北方音乐为一身的筝艺流派,亦称汉调筝乐,既保留了中州古乐的遗韵,又富有浓郁地方色彩,广府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客家人称其为国乐或儒家乐。

            同样因为历经诸多战乱,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徙南移,中原的音乐文化也不断的传播入潮。潮汕大地先后承受了唐宋的燕乐、法乐;宋元的南戏(戈阳、昆腔) ;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等多种剧种的熏陶和影响。潮州筝曲逐步形成。潮州筝源自中原古筝,流行于广东潮州、揭阳、汕头等潮州语系地区,是潮州音乐中潮州弦诗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弦诗,是潮州人对乐谱的称谓)。

             由于该曲属于中州古调。为广东汉乐(即客家音乐)筝曲,潮州筝和客家筝皆有此曲。是《塞上曲》三首:《宫苑春思》、《昭君怨》、《湘妃泪》的第二首。

             例如,近代之前华秋苹《琵琶谱》(1819年,简称《华氏谱》),有包括《昭君怨》在内的,一大批运用俗乐七声调式音阶的乐曲,是该谱中最为靓丽的部分,对潮州弦诗、广东音乐等乐种有着广泛的影响。这种乐曲的双重或三重调式性特点表现突出(潮州弦诗用F.bE.bB调;广东音乐用C.bB.F调),其实就是隋初郑译创用八声音阶的遗风。在广东地区潮州弦诗、广东音乐、广东汉乐中都有《昭君怨》曲。相对而言,潮州弦诗、广东汉乐比广东音乐要古老一些,它们遗存了唐宋音乐的不少东西。    

近代歌曲《昭君怨》


           广东人是上海开埠后的三大移民群体之一,广东籍移民在上海人数众多,1949年便有12万人(据《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一书,宋钻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据说半个世纪前上海的工商百货业和电影行业里可以通行广东话。 

           在上世纪30年代,广东音乐是中国各地都流行的音乐品种,处处火车站上都可以听到《步步高》和《雨打芭蕉》的旋律。在国际大码头的上海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当年上海聚集了大量广东籍人,这种音乐的影响力就更加大。由于大量广东人集聚于虹口一带,为数众多的广东音乐社团应运而生,至二十年代,其规模与影响均为民间音乐之最。如松柏丝竹会、中华音乐会、精武体育会粤乐组、俭德储蓄会粤乐组,还有红光大戏院、广东大戏院以及大新、先施、永安等百货公司均设有粤乐组。另有岭东丝竹会、韩江丝竹会、光华潮乐丝竹会等潮州音乐社团。最主要的是,广东音乐艺人思想解放、善于吸收、勇于革新,而成为一时乐坛的主力,创作了一批清新明快、爽人耳目的作品。其中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贡献最为突出。吕早年在上海的音乐活动,他创制高胡,改进和发展演奏技巧,获得极大成功。乐队由此改为以高胡为主,表现力大为提高,吕对现代广东音乐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广东音乐奠定了基础。在上海装设无线电台和早期无声电影时期,都大量运用了粤乐和粤曲,而为上海唱片公司录制的一批粤乐和粤曲唱片,更是风靡全国,并在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这就是慎芝在《歌坛春秋》里提到的《昭君怨》会被灌成唱片的背景。至少在此曲的论述中是较为可信的。广东音乐(上海人的叫法,广东人也接受了它)大行其道,其实有个过程,到三几年已经成势了。百代公司至少三次用此曲蹭热度。而其中的人物:李丽莲、梁萍、慎芝皆广东人。

          现存最早灌片的李丽莲,原是粤剧演员,又喜欢唱歌,被称为“岭南歌星”,与紫罗兰、黄牡丹并称“广东三艺花”,又因擅唱广东古曲“红豆子”,称为“红豆子姑娘”。

          1930年9月3日至17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东方剧场(当年虹口区为日租界。当时也称“日本演艺馆”),上海曦社歌剧部隆重推出了五幕歌剧《王昭君》,该剧由萧梅编剧,张曙作曲,这是中国最早成型的新兴歌剧开山作。全剧音乐素材取自广东粤剧。(李版的编曲应为张曙(张恩袭),填词应是编剧萧梅(萧崇素))

         早在1969年3月,上海音乐学院的戴鹏海教授就对这出歌剧有过专门考证文章,2011年南京财大的戈晓毅教授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查到了该剧的剧本原稿再次做了考证,不过前一文因为时代关系,听不到李丽莲的音频,不能确定李版是否出自歌剧的节选,且因歌剧剧本未出现,还不知道剧本作者为谁。后一文延续前一文的考证,把注意力放在了剧本作者和歌剧本身的艺术性探讨,未深入李版的去脉的考究,有点可惜。我稍稍摘录一些从考证歌曲的角度有益的放在一起,供有考究癖的看看:

          30年9月2日的申报上说:“本歌剧是根据历史、传说、杂剧、词曲等古本,并参考旧本《昭君和番》、《明妃塞上》种种凄艳事实,采果编制而成。里面表演昭君哀怨的故事,都合有文学的意味、诗词的情绪。至于新的服饰、美的音乐,尤足引起人们的鉴赏趣味”

          当时《申报》登的《王昭君》的演出广告,除演出单位外,举凡编剧、作曲、舞美设计、乐队指挥、伴奏、导演、主演等均未署名。可能张曙当时是音专学生,又参加“左翼剧联”,不愿引起校方和官方注意而未署名,波及其他人也都不署名。

         以下不是摘自广告而是作者自有关剧评中摘录出来的:演员有李丽莲( 李德妻子,后嫁欧阳山尊,饰昭君 )、张君燮 ( 饰汉元帝 )、李化( 李丽莲之兄,广东人,原本从事舞台美术工作饰呼韩邪 )、黄煌( 饰掌典 )、周鹃红 (饰御史 )、胡曼倩 ( 饰宫人 ),另有饰番骑( 男性 ) 及长安小儿 ( 女孩 ) 的演员数人。

           关于张曙是作曲,最早是他的朋友且去观看过此剧的向隅,1958年接受北京的《中国 近代音乐史》编写小组的一次采访时提到,但未深入谈。1984年戴鹏海专访了早在南国社时期就是张曙朋友也观看过此剧,后成为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周伯勋,他谈的详细:“《王昭君》 是张曙写的,故事说的是`昭君和番’,当时他还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演出时田汉去 看过,对戏的安排—如`和番路上’ 、 `思念汉土’等有些意见。当时上海的一些报纸如《申报》 、 《新闻报》等都登了这个戏的广告、 消息和剧评等,反映不错,一些舞厅都拿了其中的音乐来伴舞,百代公司还出了唱片。...........演出完了,张曙也就被音专勒令退学,不久就被 捕了。“不过此事倒与歌剧演出无关。稍微列在下面,包含信息不少:

            1930年3月就参加了“ 左联 ”成立的活动。

            8月又参加了筹建“左翼剧联”的组织工作。

            9月底—《 王 昭 君 》演出结束后10天左右,国民党中取缔“ 左翼 ”,并有通辑其成员的密令。

            10月被捕,因张曙就在密令通缉之列。

             11月4日(出自上海音乐学院保存的上海音专档案),音专第14次校务会议有如下决 议:“ 师范科学生张恩袭未经请假,无故缺课一学期三分之一以上。依本校章程第10条之规定,应即退学等因( 据音专1930年6月13日第8次教务会议决议:`无故旷课过一学期之三分之一者,照章除名’—笔 者 )张恩袭照章应予退学”

              1994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的《中国近代首乐家传》第2卷所收汪晓明撰稿的《九歌传四海    一 死足干秋—作曲家张曙》一文,也谈到“1930年排演时由李丽莲饰昭君,张曙饰汉帝,..........(可见下文提到的张君燮即张曙,自己粉墨登场饰演了汉帝。他在音专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男中音。)

             至于李版唱片,戴教授当时(1969)就已查到了《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板目录》里李版的编号,唯当年还没有复原录音的条件,听不到音频!现在有了音频,当年观看过歌剧的向、周两位应该都故去了,求证少了最硬的一环。不过年仅16岁的李丽莲,凭其粤剧演员的功底,成功扮演了主角王昭君,并且她在剧中因演唱《王昭君》又得名“现代王昭君”。1930年9月11日《申报》副刊【自由谈】有署名“天涯沦落”写的剧评《观<王昭君>后》,其中评论道:“……伊(指李丽莲)是很富于感情的,所以演来极哀怨之致,第三幕昭君独唱一曲,由李女士用'粤讴调’歌曲,声音嘹亮,令人想见岭南民歌的情调的一斑。”、“张君燮君扮演的汉元帝,古衣古装......把汉代的史实用欧曲调唱出。”

            周伯勋还对笔者说过:“《王昭君》对白很少,音乐较多,主要是昭君的唱,用了广东音乐《昭君出塞》的调子。伴奏的乐队很简单,主要是二胡等乐器,用广东音乐的形式配的。在表演上带有戏曲的身段。张曙是想以这部戏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试验。”

           到了2011年,戈教授的文章就重磅得很了:他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查到了《王昭君》的剧本!剧本上清楚标明作者是萧梅。剧本扉页印有序言一篇《写在王昭君的前后》,作者萧梅。在文章第四五段,作者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这脚本已如上述,是出题做的,并且是我的第一次脚本尝试,这脚本的尝试,合作者感着夸耀的。”还有一段后记性文字《我们的演员》,作者萧梅。写作在序言之前,剧本印发时添在后面作创作心得和说明的。后文对剧中演员李丽莲、胡曼倩、雷克俭、陆蒂诸、王爱俪诸女士及道寥行、张君燮、黄惶、周鹃红诸君的个性、经历、演出特点作了多方面介绍和分析评价。(如他提到了元帝的扮演者张君燮,是以歌笃学的音乐学生,曾屡次立身在文艺的舞台上,这次又拿他自己谱成的乐谱,在舞台上唱歌时和音乐合成一片.........)

        戈文查到了萧梅的原籍和县志年谱,四川安县人,是民间文学作家、民间文学理论家和《格萨尔史诗》研究家萧崇素,又名萧宗璞。经历也有许多信息:

           1923年加入王右木领导的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就读四川省立高师附中和上海震旦大学、大夏大学。

           1926年赴日留学,受现代戏剧尤其新歌剧影响深刻。

            1929年回上海,投身“南国社”,与田汉、夏衍、周扬等共同从事“左翼”戏剧运动。与左明、吴湄、郑君里、陈白尘等“学校戏剧运动”。自编自导中国最新歌剧《王昭君》。还参加了鲁迅的“反帝同盟”。

             另一处年谱上25岁记事,也提到此剧:“与著名作曲家张曙合作,创作.........,粤剧演员李丽莲和《夜半歌声》主角胡萍担任主演。以唱为主,兼以对白.........“艺术剧社”许幸之和“南国社”安娥等戏剧同行曾到后台看戏,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

            根据剧本来看,全剧共31歌唱段,其中昭君、元帝、番王、宫人、御史、典吏各自的独唱、昭君、元帝的对唱、番兵、宫人、小儿各自之间的对唱、小合唱;全体的大合唱等,都按西方歌剧的要求,设置不同不同角色和形式的唱段。元帝唱段主要集中在第一幕宫中,番王唱段主要集中在第三幕黑水;为昭君设置的粤讴调(具有咏叹性质)的七个唱段,分布贯穿于宫中、长安街、雁门关、黑水;雁门关《昭君怨》为全剧核心唱段,按诗律计有56行。

          在戈文中提到的歌词有:第一幕昭君御园独唱:“深宫两年,君恩不见,寂寞在鹦鹉詹前;宫树宫花,都藏人新愁旧怨。时忆旧日炊烟,故家阡陌云连,但这些都如梦境遥远。只锁在深宫院,与花鸟流连。”

           第二幕邮亭昭君与元帝对唱:“从此琵琶塞上,空劳离人怀想,只剩血泪斑斑,结成红豆模样。”

       “雁门关”第一景“塞上”:“汉家庭院空神伤,异地风云此恨长,双双珠泪湿衣裳,旅路凄凉夜未央。月照纱窗苦断肠,望君门万里空遥想,怎不怎不令奴怅望,好不好不叫奴凄怆,从此琵琶马上,弹不尽悲歌一曲,血泪两行。”

           同上昭君独唱:“阳关初唱,往事难忘,琵琶一叠回首望,故国河山总断肠。忆家庭景况、椿萱恩重,棣萼情长。远別离家乡、旧梦前尘、前尘旧梦空惆怅。”

                                    “阳关再唱,触景神伤,琵琶二叠凝眸望。野草鲜花驿路长。问天涯莽莽,平沙落雁,古道霜寒,夷地风光、胜水残山、残山胜水无心赏。”

                                      “阳关终唱,后事凄凉,琵琶三叠前途望。身世飘零付渺茫。祝君已无恙,魂归汉地,目断昭阳,久复思量,地老天长,天长地老长怀想,一曲琵琶恨正长。”

             除第一段中的“首”之外,完全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律谱词。可见萧梅深通韵律,不仅措词造句十分讲究,而且注重平仄押韵,诚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写的当时,只是拿填词和做律诗的心情,搅脑汁也和填词和做律诗一样。”因此戈文得出结论:1.采用了原创音乐 2.音乐素材主要来自广东音乐《昭君出塞》和粤剧的调子 3.吸取了西洋歌剧的调子。(曲子听来是有创新的元素,不同于纯粹的粤剧唱段,但歌词似是两个作者都参考了粤谱整理重排过为合理。我把李版和梁版的歌词都放在下面,大家对照应该看出问题。)

【李版:】

(头段)

王昭君。闷在(坐)雕鞍。思忆汉王,朝朝暮暮,慕慕朝朝,黯然伤神(神伤),前路忙忙、极目空翘(遥)望、见平沙雁落,声断衡阳,日黄昏(昏黄),廹(返)照雁门关上、塞外风霜、愁煞马蹄忙,镇日思想,长夜思量,魂梦忆君王,汉家庭院空神怆(伤),异地风云此恨长

(二段)

双双珠泪湿罗裳,旅馆凄凉夜未央,月照纱窗更断肠、望君门万里空遥想、怎不怎不令奴怅怆(望),好不好不叫奴惨怆,从此琵琶马上、弹不尽悲歌一曲、血泪两行˙

阳关初唱,往事难忘,琵琶一秩(叠)、回首望故国河山总断肠,忆家庭景况、桩萱思量(恩重),棣萼情长,远別家乡、旧梦前尘、前尘旧梦,空惆怅˙

阳关初(再)唱,触景神伤,琵琶二叠,凝眸望。野草闲花。驿路长,问天涯莽莽,平沙雁落,古道霜寒,夷(胡)地风光、胜水残山、残山胜水,无心赏,

阳关终唱,后事凄凉,琵琶三叠,前途望。身世飘零。付渺茫,祝君已(王)无恙,魂归汉地,目断昭阳,久接(后)思量,地老天长,天长地老,长怀(想),一曲琵琶恨正长。

【梁版:】

歌曲《昭君怨》歌词如后 :

1. 王昭君,闷坐雕鞍,思忆汉皇。朝朝暮暮,暮暮朝朝,黯然神伤。前途茫茫,极目空翘望。

2. 见平沙雁落,声断衡阳月昏黄。返照雁门关上,塞外风霜,悠悠马蹄忙,镇日思想,长夜思量,魂梦忆君。啊....

3. 阳关初唱,往事难忘,琵琶一叠,回首望身世,飘零总断肠,忆家庭景况。椿萱恩重,棣梦情长,远別家乡,旧梦前尘,前尘旧梦空惆怅,一曲琵琶恨正长。


歌曲《王昭君》歌词如后 :

1. 王昭君,闷坐雕鞍,思忆汉皇。朝朝暮暮,暮暮朝朝,黯然神伤。前途茫茫,极目空翘望。

2. 阳关初唱,往事难忘,琵琶一叠,回头想身世。飘零总断肠,忆家庭景况。椿萱恩重,棣梦情长,远別家乡,旧梦前尘,前尘旧梦空惆怅。

3. 阳关再唱,触景神伤,琵琶三叠,凝眸望野草。闲花驿路长,问天涯茫茫。平沙雁落,大道霜寒,胡地风光,胜水残山,残山胜水无心赏,一曲琵琶恨正长。

          到1932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摄《一夜豪华》,由集美歌剧社解散而成为天一演员的她,又在其中一幕再次演唱了此曲。李丽莲灌片应在此时前后,因她的百代模板编号A781/82,有歌友谓32年已经有电台播她的唱片,RUBEN0204传的试听直接标的1932年版本,新加坡汉明兄判断在1932底 —1933初,大致时间是肯定的。有歌友谓此曲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年代,曲和词都出自一位文人。也属于语焉不详,是否就是指当时身份对一般歌友还不明确的萧梅?

         与皇上的意思一样,关于李版的发音,也有歌友在油条上指点了:外省人有句话: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打官话!广东大戏(粤剧)最早期不是用广府话(粤语)唱出而是用这种半咸淡的国语,所谓官腔唱出的,连口白用的都是这种官腔,北方人听起来会觉得很难听。所以原唱者都是用官话唱的粤曲歌伶(因此在《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板目录》中,李版仍然是属于粤剧,不在国语流行歌属里)。后来才被改作国语歌曲的。

             侯爷提了一个另外的说法,可惜他看过丢过,没记住出处:李版虽然是国语歌,但的确夹在另外几支粤曲中以5开头的百代唱片发行,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国语歌曲都是3开头的正常发行号。(侯爷这是诚心要烤糊我们~)

          至于改为国语的是其次的梁萍版本了,黎锦光编曲,陈歌辛填词。照慎芝的说法,梁萍灌片时,她提供给黎锦光的歌谱是有歌辞的且很长,配合唱片长度做了压缩删减。而另一首《小桃红》的谱是无歌辞的,由中民现做。

梁版共有两个版本,为何录两版的情形未知。依据《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板目录》记载,侯爷和汉明兄帮忙搞清楚了:

1. 1943年7月录音,1944年1月发行,唱片编号35607B,模版编号B766-2,曲名:《王昭君》

2. 1946年12月24日录音,1947年2月28日发行,唱片编号35664A,模版编号B1018。曲名:《昭君怨》

不过她的版本阳关只有一叠,是最接近广东原曲的,也在时代曲歌友中最知名。

          以后的版本不必赘述,请听26版本集锦;


《王昭君》26版本集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