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翻唱】《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

jierryed4年前 (2021-07-15)学堂乐歌989

 1851年,一位美国医生:J.P.奥德威(Jone Pond Ordway)(1824-1880)创作了一首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此即《送别》的原曲。


此曲在美国本土的信息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1929年就关闭的“爱迪生唱片公司”出版过一张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78转唱片,另一面是一首:Do They Think of Me。演唱者是:男中音 Thomas Chalmers。可惜网上一直没有音频流出,直到最近才看到了原版原唱。放上来供歌友试听。




Thomas Chalmers版本(1921) 

*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By Ordway
* Dreaming of home,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Dear home,childhood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 dale with mother.
* (Chorus)

Dreaming of home,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Sleep balmy sleep,close mine eyes,
Keep me still thinking of mother;
Hark! 'tis her voice I seem to hear.
Yes,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Angels come,soothing me to rest,
I can feel their presence and none other;
For they sweetly say I shall be blest;
With bright visions of home and mother.
* (Chorus)

* Childhood has come,come again,
Sleeping I see my dear mother;
See her loved form beside me kneel
While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Mother dear,whisper to me now,
Tell me of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
Now I feel thy hand upon my brow,
Yes,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Chorus) 



Evan Williams -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1916.3.29) 

Henry Burr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另有一个Hanwoori Choir, a capella合唱版本:


三个国外演凑版本:

杉井幸一(Koichi Sugii)-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Nini Rosso -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日本的口哨版本:



此曲传入日本的情形不可考,其日文的翻译歌词如下:

* ふるさとと母を夢見て
* 一
夢にみるわが家、なつかしいふるさとの家
子供時代を母と過ごした家
目覚めた時にふと気付く 甘酸っぱい思いで
ふるさとの家と母の夢を見ていたことに
ふるさとよ、ああふるさと、子供のころの幸せなわが家
兄弟や姉妹と遊んだあのころ
母と一緒に丘を越え野原を横切って
そぞろ歩いたことも楽しい思い出だ
* (合唱)
夢にみるわが家、なつかしいふるさとの家
子供時代を母と過ごした家
目覚めた時にふと気付く 甘酸っぱい思いで
ふるさとの家と母の夢を見ていたことに
* 二
心地よい眠りに 目を閉じれば
母をまた思い出す
おお、まだその声が聞こえるようだ
そう、ふるさとの家と母の夢を見ているんだ
天使たちが降り立ち 私を眠りに誘う
ぼくには天使たちがいることが分かるよ
穏やかにぼくが祝福されることを教えてくれるから
なつかしいふるさとと母の姿をはっきりみせてくれるんだ
* (合唱)
* 三
子供のころはまた再び戻ってくる
眠りさえすればまた母に会える
ぼくの横に座っている母の姿が
ふるさとの家と母の夢をみているときには見える
ねえかあさん 話してよ
ぼくのにいさんやねえさんのことを
かあさんの手がぼくの眉に触れているよ
ああ、ふるさとの家と母の夢をみている
* (合唱)

《送别》与《旅愁》在意境上已经不相同了。在日本又有“中国的《旅愁》”之称。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和母亲的怀恋。

《旅愁》,犬童球溪表达了因为挫折和漂泊而愈加深重的乡愁。

《送别》表达的是亲人或者友人的离愁别恨。(是以《送别》与《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在意境与情绪上更为相通一些。)

     有意思的是:犬童球溪的另外一首著名歌曲《故乡的废宅》(故郷の廃家)。《故乡的废宅》所依据的旋律是美国作曲家W.S.Hays(1837-1907)创作的 My dear old Sunny Home 一曲。李叔同又参考犬童球溪的歌词《故乡的废宅》写了《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脱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1927年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收录的《送别》中的歌词为“天之涯,地之角”,到了电影《城南旧事》版,已把“地之角”改为“海之角”。 除了歌词,李叔同对原曲也进行了小的改动,以更适合中国人的演唱和词意抒情表达。这一点,在《一百年的歌声》里,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钱仁康有过阐述:下面是他的片中录音:
                                           钱仁康解说:        

有参考引用“法正居士”的文章部分,深表感谢~

以下提供的是中日文版本的试听:

关屋敏子版本

中村淑子 四家文子 藤山一郎 德山琏版本

美空云雀版本

森昌子版本


コーラス‧フォレスタ合唱团版本


土居裕子版本

     几个韩语版本:

           李爱利秀—旅窗  

       

             올드웨이곡  여수   합창:

         

              은희 이연실 - 고향집 여수:

         

             여수 - 이연실: 

                   

      实际上,同时代的比李还要早就介绍翻译外国歌曲,创作学堂乐歌的沈心工也曾按原曲创作了一首《昨夜梦》,它就保留了全部原曲的每四小节出现一次的切分倚音,结果曲作没有广为流传。

       只是,在很早听到这歌的时候,在《城南旧事》里,在校园里响起这歌的画面出现时,总觉得这歌与画面有一点不很称的地方。但具体说不上。最近看到网上有人谈起此曲,终于他的观点道出了我的疑惑。略叙于下,看有人同感吗?此曲虽曲调优美,意境高远。但这位网友分析,从词来看,第一段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心情。第二段貌似重复,实则有所升华:经历了离别,感受到人生短暂如落日,充满彻骨的寒意。这样一来使整首歌詞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所以,这不是一首送别的歌曲,是大师送别尘世人生,了断尘缘的心声。

                        《城南旧事》电影原声 :  

       李叔同生在天津的富商家中,从小就生活在花团锦绣、钟鸣鼎食之中。18岁结婚时,获30万的家产。他自己又是一个艺术天才,“二十文章惊海内”,为享誉沪上的浊世公子,出入青楼,浅斟低唱。后来又留学日本,潜心学艺,凡音乐、绘画、戏剧无所不精。可以说,从出生到留学回国的三十余年间,李叔同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出尽了风头。

       1911年,他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折,数十万家资为票号所倒,几濒破产。1912年,他告别了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应聘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从此成了“工薪族”,开始自食其力的艰苦生涯。1917年,他在给弟子刘质平的信中写道:每月薪水一百零五圆,上海家用四十圆、天津家用二十五圆,年节另加;自己食物十圆,零用五圆,应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圆。每月所余二十圆,可供刘质平留学日本。从早年在沪上千金买笑的豪举,到现在靠微薄薪水养家糊口的精细计算;可以说,李叔同在人生道路上,是从峰顶跌落到低谷。

       在这种人生如梦的巨变中,像他这样早就有慧根的艺术天才,自然要找个清静的地方,去细细沉思人生的奥秘。所以,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之余,他经常一个人到西湖边上的茶楼品茗,也常去湖心亭喝茶。当年的西湖,还是一个冷清的去处。他独自一人喝着清茶,对着西湖清静的山水,在沉思冥想些什么?是在回味自己大富大贵又大起大落的前半生,还是由此反省人生,追究生命的意义?

       人们常说,经历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的人,最容易大悟大彻。譬如曹雪芹就是这样。所以才有《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没有达到“好”的极致的人,常常不可能“了”。因为他们对人生还有许多奢望,还盼望将来还有机会再多多享福,所以不可能看破红尘。

        对已经经历了人生“好”的顶点的李叔同来说,人间的诸般快乐他都享受过了,品赏过了,已没有什么可留恋了。所以他才会看破红尘,归隐佛门。不仅如此,他还自愿选择了佛教中最艰苦的律宗来修行。

      1915年,李叔同写完《送别》,表明他对人生已没有什么留恋了。
      1916年,他就到杭州虎跑寺试验断食。随后在著名佛教居士马一浮的指导下全心学佛。
      1917年,在虎跑寺拜了悟法师为皈依师,为在家弟子。
      1918年,最后与学生刘质平和丰子恺合影留念,正式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