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零 ※【唱片公司乐队】百代国乐队(森森国乐队)

jierryed4年前 (2021-11-11)歌坛拾零661

梁茂春对此一乐队有专门的论述,资料丰富,唯观点与之甚是不同。

    “百代国乐队”,对外演出时也叫“森森国乐队”。它一共只有四五个演奏员。它只存在了 3 年左右,其留下的《翠湖春晓》《金蛇狂舞》《彩云追月》和《花好月圆》却影响较大,流传广泛。(说影响至大,流传极广,未免使人有造神之感。)

       三年间乐队人员是流动变换的。参与过“百代国乐队”的人,有作曲家聂耳、任光,有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林之音(原名林志音),有指挥家黄贻钧、秦鹏章、章彦,甚至还有著名电影导演王为一(原名王芝泉)。(其时尚未有所谓指挥家、著名电影导演等,黄贻钧还未进国立音专。但卫仲乐已是名家。

       乐队是百代公司要求组建的,百代的音乐部主任任光、歌曲部安娥与聂耳都是左翼音乐组织“新兴音乐研究会”的参加者,任光引进了聂耳,据聂自己说,他被百代录用为音乐部副主任,“百代公司的总经理便请我担任音乐部副主任。在和经理谈话的这一天,最使他满意的是我一口流利的英语……”

      1934年4月1日,聂耳进的百代,公司经理要求他组建一个小型的国乐队,为录制民族器乐曲以及为歌唱伴奏服务。1934年仲春,就登报招收乐队队员,由聂耳任考官,很快就招到了最初的 4 位成员,他们是:王为一、林之音、陈中和徐骏佳。这就是“百代国乐队”最初的成员。

      才一个多月,在 6 月 29 日就录制了唱片《翠湖春晓》。这首《翠湖春晓》,就是由他们 4 个人演奏的。6 月份共录制了聂耳编曲的《翠湖春晓》《金蛇狂舞》和《昭君和番》,9 月又录制了《山国情侣》的唱片。

      【王为一】(1912~2013),原名王芝泉,江苏吴县人,生于上海。1930 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并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抗日救亡戏剧活动。因擅长演奏二胡,喜爱音乐,1934 年春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 与聂耳、任光、安娥等一起工作。

       王为一 1959年写的回忆聂耳的文章中写道:当他从报纸上看到百代唱片公司要招收国乐队队员的消息后,就拿着一把二胡去应考,主考人就是他熟悉的聂耳。聂耳告诉他:"这里的老板过去灌了一些国乐唱片,像《梅花三弄》《行街四合》,还有广东音乐之类,...........我们把它抓过来,不是可以利用它做些事吗?!"

         王文中还写道:“一个是暨南大学的学生林之音,他会吹笛子(现在云南省歌舞团搞音乐);一个是姓徐的商店小职员,他会弹琵琶;一个是很年轻的陈中,会拉二胡,抗战时给敌机炸死了;还有一个是我。大家的演奏水平并不高。聂耳就是这四人国乐队的队长。”

        他还写道:“由于人手不够,他要我们每人多学几种乐器,他写曲子也根据我们现有的人数来考虑,同时演奏的乐器不超过 4 种,但全曲间的乐器并不少。于是我们演奏的时候常常放下这个乐器又拿起那个乐器,一个人操两三件,听起来也很热闹。”       

        王为一1934 年 11 月就离开了百代公司。由于他和聂耳都是左翼戏剧阵线的人员,他们相继离开“百代”也是相约好的“组织行为”。正如王为一所写的:“聂耳告诉我,公司打算要乐队为黄色歌曲伴奏,他认为不能再干下去了,于是商定我先离开乐队,聂耳也很快地离开了百代公司。”

       此后他转入电影界,1936 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同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剧团的演出。1938 年在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后与赵丹等人赴新疆开拓话剧工作,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 5 年。抗战胜利后入昆仑影业公司,与徐韬合作导演《关不住的春光》。1949年后相继在北影、上影、珠影任导演,拍摄了《山间铃响马帮来》《铁窗烈火》等影片,并与蔡楚生联合导演影片《南海潮》。“文革”后导演了《三家巷》《阿混新传》等片。他活到了百岁。

林之音】(1909~1978),原名林志音,生于云南昆明,祖籍福建。能吹笛子,亦擅二胡。1928 年到上海入暨南大学教育系,1934 年毕业后即考入“百代国乐队”,在乐队里他主要演奏笛子、唢呐,兼奏打击乐铃、鼓等。聂耳在 1934 年底离开百代国乐队之后,林志音仍留在乐队,他继续参加了百代国乐代后期的录音和演奏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乐队解散。1949年调入云南省文工团(后来的省歌舞团)工作。先后任音乐指导、乐队组长、创作组长等职。1959 年调云南艺术学院任教,教授二胡、笛子,培养了一批批专业音乐人才。

陈中】(生卒年月不详)和林之音一样,是参加“百代国乐队”时间最长的两位演奏者之一。在乐队中他主要演奏二胡,有时兼吹箫。在王为一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陈中是“一个不满 20 岁的小个子,在苏州小学当老师,因参加革命行动遭追捕逃来上海。”陈中也是百代国乐队招考时考取的。在 1937年拍摄的电影《马路天使》中,周璇扮演的歌女小红,跟着琴师在茶楼酒肆卖唱,那位拉二胡的琴师就是陈中扮演的。王为一的文章《记聂耳的一件事》中还说:陈中在抗战中敌机轰炸时遇难了。可见他去世的时候还非常年轻。

       陈中还有一个贡献是:他为黄贻钧的无名乐曲起了一个《花好月圆》的名字。

【徐骏佳】(1906~1942),江苏江阴华士人。其父徐伯民是江阴华士镇的私塾教师。徐骏佳12 岁时父母双亡,后到无锡北门绸缎店当学徒。这时开始喜欢音乐,参加江南丝竹的演奏活动。17 岁时随同乡周少梅学习琵琶、二胡。每逢春节、假期时,都要和周少梅一起演奏、切磋丝竹乐。1930 年左右徐骏佳到上海,在一家百货商场做文物、古玩生意。

       1934 年因看到“百代国乐队”的招收广告后经报考录取,成为最早的乐队成员之一,以弹琵琶、吹笙为主,还能够演奏扬琴。他参加了录制《翠湖春晓》《金蛇狂舞》和《虞舜熏风曲》等合奏。还参加了为电影《渔光曲》的配乐录音。

       1934 年底徐骏佳因病退出“百代国乐队”之后,回到家乡,继续做古玩、字画生意,即从乡下收集古玩、字画,送到上海去卖。1941 年底,新四军托他联系从江阴购买武器,他帮助联系从江阴伪警察手里买枪并运往江北,因被叛徒出卖,在江阴遭到日伪警察的逮捕,关押一个多月后,于1942 年1 月被枪杀于江阴城外,当时只有 36 岁。后来日寇又拆毁了徐骏佳的房子,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因此没能留下他的任何历史资料。以上情况梁茂春得自他的小儿子徐君亮。

陈梦庚】是“百代国乐队”的一个“临时成员”,他的名字见于《金蛇狂舞》的演奏名单中,担任打击乐器的演奏。聂耳的日子中提到自己的邻居:“是留德的跳舞专家陈梦庚先生。他为了在大菜馆楼上开跳舞学校而被工部局禁止了,只有搬到这儿来住着。”其实他们已经在左翼剧联音乐小组一起工作过。

        此人并不会演奏民族乐器,聂耳就让他在乐队中演奏打击乐器。

       王为一的文章中提到:”第一次公开演奏是参加上海民立女中的一个游艺会,平时在家练习时,聂耳自己搞打击乐器,现在他要当指挥,因此请了一个朋友来帮忙。这个朋友姓陈,刚从德国学习舞蹈回国不久。”

       乐队对外演出时叫“森森音乐队”,聂耳自己的日记中记做“森森音乐社”。参加过上海民立女中游艺会上的演奏,此外还在八仙桥青年会演奏过。

       仅仅半年时间,聂耳突然辞职,且马上离开。对他很了解的黎锦光说:“他在百代公司工作时创作了《塞外村女》等电影插曲,却让另一家唱片公司(胜利唱片公司)灌了唱片,而且非常流行,卖得很好。百代的老板发火了,对聂耳有意见了。聂耳为此也就不再在百代干了。”

       据王为一说:“百代公司的国乐队成立不到几个月,公司当局似乎对乐队不很满意,提出要扩充并转为搞西洋音乐为主。”同时还要乐队为流行歌曲伴奏。因此聂耳就离开了百代公司。

       在他的日记中其实有更多原因:“同人会向公司商量结果,只给我一月薪水。他们问我的意见,我发了牢骚,坚持原议,一直硬到底。”(耐人寻味,公司不要音乐人才,只给一个月薪水?还是故意要这么做?)。梁文倒是直接指出:我们应该想到:聂耳当时已经是共产党员,他进百代和离开百代,都是需要听从组织的安排的。(原来如此)

       乐队原有的人员仅剩下了林之音和陈中两位。于是,在任光主持下,又招收了秦鹏章、黄贻钧等人。乐队仍然保持 4 个人的规模。

秦鹏章】(1919 ~ 2002),琵琶家,指挥家。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14 岁开始向卫仲乐学习琵琶,并参加了“大同乐会”,演奏箫和大忽雷。他是 1935 年初 16 岁时考入“百代国乐队”的,乐队成员中他的年龄最小。因为徐骏佳走后乐队急需琵琶演奏家,所以任光就让秦鹏章来接替。他参加录制过《彩云追月》《花好月圆》《春光曲》《晚来香舞》等民族器乐曲。1936 年冼星海入百代公司,常让秦鹏章参与创作、配器和为电影录音工作。他也参加过以“森森国乐队”名义进行的援绥抗日募捐音乐会的演奏活动。

       1937 年日军侵占上海后,秦鹏章离开百代公司进入邮局工作,组织了乐队并担任指挥。1949年之后,曾作为琵琶独奏家参加中国青年文工团到欧洲百余城市演奏。1954 年北京中央歌舞团筹备成立民族乐队,由秦鹏章负责组建并任指挥。1960 年中央民族乐团成立,秦鹏章任乐队指挥。他在琵琶独奏和民族管弦乐队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贻钧】(1915 ~ 1995),指挥家。生于苏州,祖籍湖南浏阳。从小在家里学会了二胡、扬琴、月琴等民族乐器。1933 年开始在苏州当小学音乐教员。由于王为一经常到苏州开展左翼戏剧活动,认识了黄贻钧,每当百代国乐队人员有空缺的时候,王为一就请黄贻钧去协助演奏工作,这样逐渐就和百代国乐队结上了关系。当 1934 年底王为一等几位演奏家离开乐队之后,黄贻钧即被招入了百代国乐队,在乐队中负责拉二胡、打扬琴。黄贻钧还参加了创作活动,为百代国乐队谱写、录制了《打更曲》和《花好月圆》等民族器乐作品。

      参加百代国乐队的同时,黄贻钧也参加了“大同乐会”的演奏活动,还自费随黄自学习作曲,随上海工部局乐队的首席小号学习吹小号,兼学打击乐器。

      1937 年拍摄的电影《马路天使》中,赵丹扮演的男主角陈少平是一个乐队的吹鼓手,电影中有一个陈少平独奏小号的镜头,配音的就是黄贻钧。而且,电影中那段赵丹拉琴、周璇隔窗唱歌的经典镜头,实际上拉二胡的也是黄贻钧。

      1938年百代国乐队解散之后,黄贻钧进入工部局乐队任小号和打击乐器演奏员,此前,工部局乐队成员全部是外国人,黄贻钧等 4 人(其他 3 人是小提琴家谭抒真、陈又新和徐威麟)是最早成为工部局乐队正式队员的中国人。这时他还曾为多部电影、话剧作曲。

      1950 年开始担任上海交响乐队指挥的工作,1953 年成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兼指挥,

梁文说:“百代国乐队还是产生重要指挥家的“摇篮”,因为黄贻钧是著名的管弦乐队指挥系家,上述秦鹏章是民族乐队指挥家,下面的章彦也是一位管弦乐队指挥家。”(无法推论,因为在这些人在百代国乐队的活动中,没有见到他们受乐队指挥的教育、担任乐队指挥的活动,只有黄贻钧的指挥活动与国立音专扯得上边。

章彦】(1912 ~ 1992),当时名叫章正凡,生于广州。小提琴家和指挥家。中学时自学二胡、秦琴等民族乐器,1929 年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戏剧学校学习小提琴。1935 年到上海考入国立音专小提琴选科,随富华教授学习。1936 年考入百代国乐队,因为他不仅会演奏小提琴,而且还会二胡等民族乐器。这时冼星海也在百代公司音乐部任编辑,他曾邀请百代国乐队去为电影《夜半歌声》配乐。章彦还录制了二胡唱片《小桃红》。

       百代国乐队解散之后,章彦进入电影界,为多部电影编配音乐。上海陷敌后,到福建永安的福建音专任小提琴教员,1943 年到重庆,任国立音乐院小提琴教授。1949 年章彦到北京,在中央戏剧学院工作,组织双管制的管弦乐队,担任指挥,演奏了多部歌剧、舞剧音乐。1956 年调中央音乐学院任小提琴教授。章彦毕生在小提琴教学和指挥方面卓有贡献。

卫仲乐】(1908~1997),琵琶家,古琴家,出生于上海。1928 年参加“大同乐会”,1938 ~

1939 年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奏 7 个月,在美国录制了琵琶、二胡、古琴、笛、箫独奏的唱片 4 张,在国外传播了中国民族器乐。新中国成立之后,参与组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1963 年任系主任。

      有关于他在 1934~1935 年间曾参加“百代国乐队”的记载,但是没有资料说明他参加过乐队的合奏,却有他在百代公司录制琵琶独奏《塞上曲》《阳春白雪》和古琴独奏曲《醉渔唱晚》《阳关三叠》等曲的记录。当时卫仲乐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民族器乐独奏家了,可能他是以录制器乐独奏为主的。(那他在百代国乐队里做什么?当听客?场外指导?)


1934~ 1937 年的 3 年中,这个乐队录制的国乐合奏唱片计有《翠湖春晓》《金蛇狂舞》《昭君和番》《山国情侣》《孟姜女》《虞舜熏风曲》《高山流水》《青云直上》《花好月圆》《打更曲》《彩云追月》《鹧鸪飞》《湘江曲》等10 多首民族器乐合奏曲。

其中《翠湖春晓》和《金蛇狂舞》,是“百代国乐队”录制的第一张唱片的两首乐曲。在唱片所附的曲谱上,这两首乐曲署名都是“聂耳选曲及领导”。因为《翠湖春晓》是聂耳选用了他的家乡昆明的“洞经调”的曲牌《宏仁卦》改编。翠湖在聂耳家乡昆明。《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江南民间乐曲《倒八板》的旋律改编而成的。(《倒八板》是《老六板》的一种变体)。它的B 段,这一段音乐的特点是上下句的对答呼应,乐队演奏上采用了民间音乐“螺蛳结顶”(民间锣鼓经曲牌,又称为《七五三》)的节奏发展手法,即先奏七下为一节律,又变为奏五下,再变为奏三下,是一种节奏逐步紧缩的处理方式,一种民间性的“节奏序列”安排方式。

《彩云追月》是任光在 1935 年夏秋间完成的。它是后期“百代国乐队”的代表作品之一。录音时只有 4 个演奏者:林之音、陈中、秦鹏章、黄贻钧。它也是改编曲,源头曲来自粤乐,据说李鸿章做两广总督时曾献入宫廷。

1935年的《花好月圆》,据说有一次,百代国乐队在录制了一首民族器乐《打更曲》之后,还缺少一段 5 分钟左右,的乐曲,以便组成一张唱片可以出版发行。音乐部主任任光当即就请黄贻钧谱写一首乐曲来填补这个空缺。黄贻钧就在排练场一挥而就,谱写出了一段欢快的单旋律。当时由于匆忙,连标题都没来得及起。百代国乐队合奏之后,演奏员陈中出主意,给此曲起了个《花好月圆》的名字。黄贻钧 时年20岁,还未学过作曲。此说来自他的儿子的回忆。俗曲、时调、小曲我们听得少,能够接触到听到的更少,况且不识工尺谱,唯有姑且信之。黄贻钧为不少电影音乐填词作曲,倒是真的。

此外,像《山国情侣》也是改编自俗曲曲牌《玉娥郎》,云南花灯里也有这个调调。(俗曲真是个大宝库,随取随用真写意。)

另:前文提到一个周少梅(1885~1938),江苏江阴人。我国国乐先驱,二胡、琵琶演奏家。少年时在父兄的指导下学会了民族乐器的演奏,后又向江南一带的民间艺人学习。相继被江苏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江苏省常州五中等学校聘任为音乐教员国乐指导。刘天华曾是他的学生。传有二胡曲《虞舜熏风曲》,还编印了三册《国乐讲义》(1927),其中记录了他收集整理的民间曲谱百余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