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时代曲的流光岁月》 香港 黄奇智
本书乃第一本图文并茂介绍国语时代曲发展之著作。从三十年代的上海至七十年代的香港,一直备受忽视的国语时代曲一方面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洗礼,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传统民歌及曲艺的影响,加上时局动盪的背景,遂形成一独特的风采:华丽而旖旎。这是中西文代世纪交融下的时代產物,决非一句「靡靡之音」可以概括。何况时代曲的风格也随著南迁香港而发生变化。為了让读者更全面而深入了解时代曲的来龙去脉,本书作者特别搜罗了大量珍贵图片及选录了不同时期的具代表性作品,可谓「叫人赏心悦目及极尽视听之娱」。
出版社: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00-11
页数: 252
定价: HKD 450.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9620418334
序
什么是时代曲?望文生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时代曲就是反映时代的歌曲,因此在理论上抗战歌曲和革命歌曲,全都该算是「时代曲」。但「时代曲」所属的范围要狭窄得多。
「时代」其实是「时髦」的同义。所谓的「时代曲」其实就是流行曲。是一些学院派、卫道之士、抗战或革命歌曲的拥护者们所不屑的「靡靡之音」。而且,「流行曲」一词通用於大陆,「时代曲」的称谓,似乎只在香港独有。
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提起时代曲,想到的就是用国语演唱流行歌曲。但严格来说,国语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就是时代曲。例如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风靡整个东 南亚,以姚苏蓉、青山、尤雅等為代表的歌手,他们所唱的歌曲,大多是掺杂著日本演歌味道的台湾的国语流行曲,其实并不算时代曲。我们要谈的时代曲,是指二 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始於上海的流行曲,经过三四十年代的发扬光大,然后传到五十年代的香港再继续发展,成為最纯粹和最正宗的「海派」国语流行曲。姚苏蓉 时代的台湾歌曲来自另一系统,血缘有别,和时代曲在风格上就截然不同了。
事实上,台湾的国语流行曲发展始自二三十年代的日佔时期,一种糅合了当时日本流行曲风格和本土民歌,被称為「民谣」的闽南语歌曲。这些歌曲在旋律和演唱风 格上带有很浓的日本风情,也有著好些台湾乡土味道,跟「海派」歌曲没甚麼血缘关係。在五十年代,随著国民党政府迁台,大批的大陆移民把海派歌曲带到台湾, 在一定程度上曾风靡一时,可是影响力始终不及本土歌曲。近年来颇受海峡两岸欢迎的邓丽君,虽然也演唱过像《夜来香》和《何日君再来》等海派名曲,可是其演 唱风格和走的歌路仍比较接近纯粹的台湾和日本风。在台湾出生和长大的邓丽君,接触真正海派歌曲的机会到底不多。
而所谓的「纯正时代曲」,其实在六十年代后期已经式微。当年有人以「姚苏蓉时代」的歌曲夸张而怨味十足,加以感情极端外露而讥之為「时代哭」。但实际上在「哭声载道」的当时,时代曲早已失去了影响力。时代曲的黄金时期,是在四十年代上海和五十年代的香港。
序
时代曲和流行曲是同类歌曲而异名,正如C#等如Db;在香港,时代曲是阿哥,流行曲称谓在后。有人说它们是都市裡的的民歌,这是仅从「流行」的表象来说 的;因為它不是出自民间,虽或有用民歌曲调或素材来编成时代曲的例子,但那些民歌材料却非都市的,所以称為都市民歌似乎有点牵强。
在四十年代前后,时代曲真是风靡神州大陆,尤其是在京沪一带地区。当时市民的日常生活作息都离不了「时代」歌声,不单有电台日夜播唱,甚至有人以哼之唱之来伴随工作过日的。以这现象来对当时的时代曲作最恰当的称呼该是:都市生活流行曲。
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民间歌曲位列俗乐,俗,则不登大雅之堂。几千年来,雅乐和俗乐一直是各自发展和并存的。而实际情况是:雅虽雅,不怎麼好听;俗虽俗,却俗得逗人喜爱!
若把中西古今歌曲粗略地分為:宗教歌曲、艺术歌曲、民歌、流行曲四大类别来看,人们都认為前二类属雅,后两者為俗。其实民歌何尝没有雅的,而艺术歌又何尝 没有俗气的呢?例如刘雪盦的《追寻》,那一句「我──那能忍得住啊!」很口语化,却未免把感情表达得露骨而欠雅,而且「那能」近似沪语,為什麼不用国语式 「怎能」呢?所以《追寻》这首歌,严格地来说它是欠雅的。
民歌即便被列入俗乐,但在音乐界中它是广被推崇的。尤其是作曲者视之為宝,称之為创作的源泉!凡读过西洋音乐史的都知道国民乐派的作曲家们,总爱把自己民族的民歌材料用在大型曲作中,如交响乐、交响音诗、组曲等,把它作為乐曲的主题来构思和发展,从而成為传世名曲的。
在中国,抗战时期在重庆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大约是1943左右,院中理论作曲组的同学,成立了一个以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歌為目的的「山歌社」;作曲教授如 陈田鹤、江定仙也在此时期开始為民歌编写钢琴或乐队伴奏,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创举的,也说明了中国的正统音乐工作者对俗乐也同样喜爱,毫不排拒。
所以在四、五十年代或更早,作曲者如贺绿汀,刘雪盦等,歌唱家如郎毓秀、周小燕、斯义桂、田鸣恩、王若诗、黄飞然等都是受过正统音乐教育,又都為百代(EMI)灌录过电影歌曲和译成中文的外国流行歌曲。
从上述的史实看来,雅俗乐间争论是一回事,共存又是另一回事。那麼,时代曲被人目為靡靡之音,甚至因唐诗中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把亡国和时代曲扯上关係又如何呢?
在本书中也提到时代曲全盛时期乃在四十年代之上海。歷史上,抗日战争八年(1937-1945)期间,上海因有租界关係,得免遭炮火蹂躪,但四面被包围, 租界地区成了个「孤岛天堂」。那时上海市民的鬱鬱不乐,内心的苦闷实在无从宣泄,外表上无可奈何作驯服羔羊,虽想反叛而无法採取行动,惟有藉戏剧、歌唱, 用嘲笑方式或用指桑骂槐的办法来出口乌气,但也有人借酒浇愁,或沉迷於声色犬马,过其鸵鸟式生活。在这形势下,上海这十里洋场,真是灯红酒绿、漪歟盛哉! 时代曲中一些颓废派曲作应运而生,成為当日的应时佳品了(如《夜上海》便是这类的见证)。
颓废生活方式和抗战的艰苦奋斗真有天壤之别,所以时代曲被贬為靡靡之音,在当日看来是不无道理的,而时代曲一些歌手,以其个人特有腔调而走红,有嗲声嗲气 的,有怪声怪气的,纷纷出现,把时代曲唱起一片歪风;其实,这不过是商业「噱头」(即粤语的「绰头」)。但做生意靠「噱头」是无法长期矇混下去的,於是 「噱头」也成為那类时代曲的催命剂了。
老的国语时代曲没落了,新的粤语流行曲仍在流行;但从无厘头歌词到RAP(嘵舌)的囈语式,发展到粗口歌的近况,看来也是一系列的绰头,但这有如兵行险著,犯得上吗?
读黄奇智君这册《时代曲的流光岁月》真让人有温故知新的好处,而且想不到他竟能收集到那麼多珍贵图片,一併刊出;他还特别有心為读者能欣赏到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时代曲,而附上他所精选的CD,本书真可谓赏心悦目和极尽视听之娱了。是為序。
綦湘棠
2000年10月10日於多伦多
目录
序言/綦湘棠
一、 导言:时代曲的来龙去脉
“时代曲”考源
中国传统小调的影响
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
上海时期时代曲的传播
“音乐社”的出现
时代曲的精致化
流行音乐的元素
时代曲的脱离现实
时代曲制作基地的南迁
香港时期时代曲的传播
创作人才的求过于供
经营手法的保守
时代曲的没落
二、 辉煌的上海时期(1930-1948)
百代唱片公司
时代曲的奠基者
早期的时代曲歌手:歌舞女郎、电影明星和声乐家
不朽的巨星:龚秋霞、周璇、白虹和姚莉
李香兰和白光
夕阳新星
吴莺音、张露、欧阳飞莺、逸敏、梁萍、云云、四姊妹
艺术时代曲
王若诗、田鸣恩、黄飞然、罗娜、江桦、费明仪、鲍培莉、韦秀娴
三、 香港的继承期(1949-1954)
大长城唱片公司
上海流风和百代重临
龚秋霞、陈娟娟、李丽华、张伊雯、柔云、梁萍、云云
新人事、新作风
方静音、邓白英、林黛、严俊
师承
董佩佩、曾绮萍、霜华
四、 香港的黄金时期(1955-1960)
歌唱电影热潮
新人辈出的年代
顾媚、崔萍、静婷、于飞、夏丹
创作的主力:姚敏
独步歌坛银嗓子:姚莉
活泼而求变的歌手:张露
续上海流风
吴莺音、白光、李香兰
电影明星的歌唱
葛兰、叶枫、林翠、尤敏、丁皓、李湄、李丽华、林黛、韩菁清
南洋脉络
潘秀琼、张莱莱、蓝娣、邝玉玲、华怡保
老词人和新词人
飞利浦唱片公司
时代曲的国际化
在海派与洋派之间
方逸华、潘迪华
五、 时代曲的没落(1961-1970)
失去方向的年代
钟玲玲、詹小萍
同途殊归两新星:刘韵和蓓蕾
时代曲的戏剧化
凌波
排山倒海的电影原声带
微型歌星专辑:四十五转长行唱片
台湾歌曲热
紫薇、陈芬兰、洪钟、邓丽君
南洋新脉络
庄雪芳、舒云、邓小萍、黄菱、凌云、樱花、黛玲
男歌星的崛起
张扬、严俊、黄河、杨光、江宏、蒋光超、林冲
尾声
李芷苓、鲍培莉、萧芳芳、森森、甄秀仪
编后记
索引
鸣谢
图片出处